中国设计看见世界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16 浏览:152798

随着四月米兰雨季的结束,热闹的米兰家具展也落下了帷幕.意大利近年来经济形势每况愈下,这使得发展创新产业和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了他们最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每年的米兰家具展和设计周仿佛是一剂良药,给低迷的意大利工业设计带来了一线希望,也给平日里清冷的米兰注入了一股活力.

看见中国设计

自2012年米兰受邀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主宾城市并与北京结成姊妹设计周以后,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在热闹的托尔托纳(Tortona)展区以国家馆的姿态集体亮相.这次主题是“中国设计,世界看见”的互访活动由展览和活动组成,分别是音乐艺术家朱哲琴发起的“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以及设计师朱小杰策划的“坐下来品茶 品道 品设计――中国当代茶室设计展”两个部分.15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里集合了来自两岸三地的40多名设计师超过400件的作品.

作为一名音乐艺术家,朱哲琴发起的当代民艺设计展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也就是她所希望表现出的“大中国的味道”.展览按照“家宴”、“自在间”、“茶道”、“杯碗壶瓶”四个场景进行陈设.参观者游走其中就像是身处在熟悉的家居环境、餐馆,甚至是露天大排档中.每个场景中都搭配有香港设计师陈幼坚挑选的,来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古插画,甚至像是中国的宴饮艺术和用餐礼仪都能在这些场景里得以体现.朱哲琴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统与现代气息相互进行融合,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中国民艺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展览通过家居、产品以及环境设计,折射中国城市文化从过去到今天的变革.


“中国设计,世界看见”的互访活动的另一部分是著名设计师朱小杰策划的“坐下来品茶 品道 品设计――中国当代茶室设计展”.相比去年,今年的展览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坐下来”,或者说是更“接地气”了,更多的新作品来自于中国家居原创企业及品牌.朱小杰用中国茶道演绎“坐下来、静下来、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尝试与匆忙、浮躁的当代人进行精神上的互动.参展的20位国内设计师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技艺,设计制作了包括陶瓷茶具,室内设计及家居装饰等众多门类的作品.参观者可以真实地坐下来,静下心仔细感受这个丰富的场景设置和多元的设计概念,探索各种表达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味道”.

总的来说,除去几套材质选择今不如古和传统味儿过重的作品外,今年中国部分的展览所呈现的作品质量和空间设计与去年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获得的反响也比较积极.许多作品看似传统家具,实则都是新的设计,只是仍然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展览自然的材质、工整的造型与细腻的灯光相配合所营造出的东方氛围也相当迷人.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此次原创设计展能为扭转多年以来国外对中国产品设计“粗制滥造”和“爱抄袭”印象的起点.另一方面,略有起色的中国设计还处于一个萌芽期.如设计师陈大瑞所说:“中国的设计需要制造体系的支撑,也需要来自的真正扶植,这两个方面却都有更多功利的需求,而设计却是更多付诸实践和要获取时间验证的.得有超乎寻常的信念,不仅是靠时间,而是经受在这个时间中所有想到与想不到的事的考验,活下来”.

从传统到未来

谈到在米兰家具展上的中国设计师,就不得不提到张雷和他的“品物流形”设计团队.作为最被人期待的新一代中国设计之一,自2009年第一次参加米兰家居展,到2011年从“余杭纸伞的未来”里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再到2012年获得卫星展大奖,张雷和他的团队以温润的设计风格和立足传统而求创新的设计语言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今年张雷与品物流形分别在托尔托纳(Tortona)和三年展博物馆(Triennale)策划了两个展览,“From余杭”与“融 Handmade in Hangzhou”.第五次亮相米兰设计周的张雷和他的团队老练地做出了一份从容不迫又有水准的答卷.

“From余杭”是品物流形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从余杭传统手工艺出发,结合现代审美所开创的生活方式品牌.在今年展出的设计中,更多的颜色出现在了他们标志性的一些设计里.例如,经过染色后纸椅子“固”和茶几“露”就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除此之外,新的作品如“鬲”系列餐具和“云丝”挂毯等也将传统工艺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了现代设计中.在国内设计师中,品物流形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一个团队.近四年时间里,品物流形走进余杭的各个村落,与十多位传统手工艺师傅深度合作,将用现代的思想维度与设计解构重新阐释古老手工艺的魅力.五年来,竹、清水丝绵、陶瓷和纸一直是张雷和他的团队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贯穿统一的设计语言让人不得不为他们的执着和认真感到赞叹.

“融 Handmade in Hangzhou”是张雷与品物流形在今年推出的全新品牌,但是依然聚焦于为传统开拓设计新的生命.这一次,品物流形邀请了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当代设计师制作了十八件跟竹子有关的作品.从张雷的团队得知,这只是第一年的主题,接下来四年的展览将每年以一个传统材料(丝、泥、铜、纸)为题,并把其从宏观到微观分成不同状态进行解剖设计.因此,今年我们能看到首饰设计师张小川的用细竹丝编制包裹的瓷首饰、品物流形团队利用竹片制作的模块化屏风、妮可高曼(Nicole Goymann)带来的竹纤维挂毯、建筑师陈浩如利用竹管和竹条制作的两个装置“竹林音象”和“竹之茧”.“看着这些作品,感受到的是一种内敛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不只是一些纹样和装饰.在这些作品中我更能读出作者们对中国文化的经过自己的消化解读及表达”对于“融 Handmade in Hangzhou”展览,参展设计师张小川这样说道.的确,不同于人们传统中对中国文化的符号化认知,设计师们首次将传统与现代、自我、未来融合.参展的建筑设计师陈浩如说道,“中国的设计,从手工开始,绝不止于手工,在当下展示手工艺,推举传统中国人对自然采取包容和共生的生活态度,反思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体系,探索新生活的具体内容,不失为恰如其分的提议”.正如展览的前言里所写:“融”的主题,源于“From余杭”.融,在古代汉语中意为上升的炊气,今意为融化和融合.这种中国式的思维哲学恰恰是中国设计师所追求的根.将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用“融”的方式,打散、重构、再设计.而这也是“融Handmade In Hangzhou”所贯穿的设计理念.

笔者认为,设计固然需要以功能为主导,但是实验性的设计也需要有人做,尤其是基于传统材料的创新实验.他们的努力正清晰传达出一个讯息――设计师须有了解、学习、发展传统材料和工艺的意识,正所谓艺匠不分家.今天的实验,也许就是未来的设计出路.在当代中国,欣荣发达的制造工业背后是以能源和资源大量消耗、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的.商业化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极丰富的物质供应而人的幸福感降低.设计师在不抛弃设计基本功用的同时,也应该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引导和影响大众,尝试将生活方式和审美带回到质朴.设计师对于传统技艺和材料的重新开发利用,不仅仅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追根溯源.

看见世界

得益于委内瑞拉玛法格里芬威尔希尔(Marva Griffin Wilshire)女士的努力,1998年之后的米兰设计周卫星展都会给35岁以下的年轻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从样品变成商品.随着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设计师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这个世界的舞台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在米兰唐人街出现了让人有点意外的卫星展展览――东方设计周(Fuorisalone Sarpi Bridge - Oriental design week),这是一个集合了一部分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维罗纳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高等工艺美院学习的优秀亚洲学生精致的手工艺作品.从主办方处得知,他们打算将这样面向学生的展览继续办下去,期待明年会有更多的中国身影出现在这个展览里.

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设计,而这不应该仅仅是个符号.“中国设计”应该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往往还来自于设计师的个人修养与抱负.选择做高端设计还是做大众设计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条路都要有人走,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和新材料技术研究都要有人去做,朱哲琴、朱小杰和张雷的努力给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做了一个榜样,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设计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如朱哲琴说的,我们不为炫耀作品有多好,只想说这是重塑中国精神的时代,中国创造的路才开始,中国设计的路很长.有时候爬上山顶并不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我们,而是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编辑:徐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