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走进中国的捷径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13 浏览:14779

外资金融怎么写作机构正将注意力转向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到2010年,该市场的年收入可能高达30亿美元以上(图1).如果目前提供信用卡的种种障碍(如外资机构所受限制、国内金融机构的陈旧思维和技能低下、消费者信用数据缺乏等)能比预期更快地得到解决,那么届时信用卡的市场收入有望超过50亿美元.这个数字将与台湾地区信用卡业务到2010年时的年收入几乎不相上下.

中国看来确实已是万事俱备.中国的富裕消费阶层正在壮大,到2010年,年收入超过6500美元的家庭将增长10倍,达到3000万户.近期的市场数据表明,中国的消费者很可能也像美国等发达市场的消费者那样使用消费信贷、循环所欠债务,而这正是信用卡业务成功的关键.即便有18%的强制性利润率上限,对于卡上有透支余额的客户而言,信用卡利润率在按违约损失的因素调整之后,仍可达到900到1100个基点,而在美国和英国却只有300到800个基点.根据我们的估算,到2010年,一个公司只要占有信用卡应收款项10%的市场份额,就能获得1亿美元以上的年收入.

中国零售银行市场将于2007年对外开放,对跨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外资银行和那些仅仅侧重于信用卡业务而不是提供全部银行产品的信用卡发卡机构已经在跑马圈地.例如,花旗银行收购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份,目的是要建立独立的信用卡业务.

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市面上流通的真正的信用卡只有100万张.一方面,外资银行难以逾越监管限制和建立客户基础、怎么写作网点及知名品牌所需的巨额投资等障碍,受阻不前;另一方面,国内银行由于担心贷款违约和缺乏消费信贷技能而无法施展.另外,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征信机构提供潜在客户的正面和负面信息,这令中外机构都因此一筹莫展.

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办法是建立中外合资银行,发行准信用卡.这在欧洲已经相当普及,用户可以保持一定的透支额度,并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既然在中国已经有近4.5亿张,那么发行准信用卡无论是需要的前期投资还是长期运营成本,都会比通常的信用卡业务低得多.


根据我们的估算,建立信用卡业务最大的一项成本――约8000万元人民币(960万美元)的IT投资,其中大部分是可以省下来的;客户通过简单的偿债能力检验后,即可自动获得新增功能.这对国内银行而言,只需对其IT系统作很小的改动.获取客户的成本(这也是发行信用卡最大的支出之一)显然也会较低:银行只要将用户转化为准信用卡用户即可.我们估计,与传统的信用卡相比,发行准信用卡的机构可以每年节省人民币6500万元至8500万元的营销和其它运营成本.这样一来,发卡机构可以在12个月内实现盈亏平衡,而信用卡机构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3~4年.

另外,准信用卡每月客户账户上都有进账(而信用卡账户却不会自动有进账),因而风险更小且“有担保”.准信用卡确实也有一些信用风险,需要发卡银行加以防范.虽然征信机构在中国尚未建立起来,但发行准信用卡的银行可以通过设定较低的初始透支额度(例如给月收入在1000美元、平均借记为800美元的客户300美元~400美元的透支额度)来规避此类风险.这样,银行就可以利用随后3~6个月的交易数据来建立模型,识别信用最佳的客户,提高那些合格客户的透支额度.虽然中国的银行目前不大可能了解如何从早期用户中收集信息,如何计算风险,但它们的国外合作伙伴具备这些必备技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