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进非洲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79 浏览:117435

近十年,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增长显著.2004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增长超过400%.2009年投资额达到14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较上年增长55.4%.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区域比例已经达到83%,直接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49个国家与地区,高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平均覆盖率71%,仅次于亚洲的89%.

中国企业在非直接投资范围广泛,包括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怎么写作业等行业.其中对自然资源开发投资较多,在非洲国家的大使馆推出的投资项目中,80%以上都跟矿产资源的投资有关.过去,投资非洲以国家经济援助,大型企业承担为主.随着中小企业力量的增强及非洲的开发,非洲国家逐步成为中小企业投资首选.2008年中小企业对非洲投资达海外总投资的32%,远高于第二名东南亚的20%和位居第三的拉美地区的18%.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共有9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中小企业接近800家,占比超过85%,对非投资呈现出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的局面.

“走出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走进非洲”则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热点.然而最近非洲局势一系列的突变,投资非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对部分企业监管不力

中国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管;缺乏企业非洲投资宏观环境评估体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在非洲当地,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公关战略等问题.应对非洲投资新挑战,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缺乏有效监管能力,导致监管结果与政府部门初衷背道而驰.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监管,可以促进企业有序高效投资.然而,政府对监管和监管程度的把握不当,使得“监管程序复杂,效率低”,成为了部分优秀企业“走出去”的瓶颈,而“该管的,缺乏监管”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海外投资引导,在海外自行其是,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形象.最终,政府的监管结果使得“想"走出去"的企业无法走出去,不该"走出去"的企业,走了出去”,与政府促进优秀企业走出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的初衷背道而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民营企业由于海外投资数额较低,一般不需要国家级政府机关审批,“走出去”所受监管力度也较低.由此,在缺乏政府监管和把关情况下,“走出去”的部分企业出现了不遵守当地法律,不重视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形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一些不良企业走了出去,它们在非洲无视当地法律,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劳工,工资标准甚至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形象.还有部分企业,不顾当地国法律,在东道国行贿,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秩序.有评论家说:“中国在给非洲带去贸易、投资、工作和技能的同时也带去了坏习惯.”

缺乏宏观风险预警能力

单凭企业自身能力,很难全面、准确把握海外投资国或地区的风险,政府应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把关者和宏观环境信息提供者.目前,为支持和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相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投资指南鼓励 ,但是对于不断变换的非洲局势和当地国家或部族之间的纷争,现有办法指南仍然不能对特定国家宏观投资环境及时跟踪和整体评估,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提供的参考有限.

中国政府缺乏对非投资国宏观环境评估体制:中国驻非洲各地大使(领事)馆主要落实国家对非政策和方针;经济商务参赞处具体负责中国对非经济援助,实施大型援助项目.中国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对非洲当地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由此导致中国企业非洲投资所受引导不足,部分企业盲目投资一些饱和产业,因而造成同类企业间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情况屡见不鲜.

由于宏观环境研究缺失,政府非洲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始终未能建立.导致政府无法有针对性预警,有效降低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风险.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发生的多场政治危机前,都未做好充分准备和及时应对,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经济损失.如在利比亚发生动荡前,中国政府未就利比亚政治危机作出任何预警,导致国内75家企业(包括13家央企)的50个大型项目可能就此“打水漂”.虽然部分企业通过中国信保购写了国家风险和写方风险保险,但保险赔付不足4亿元人民币,无法弥补企业实际损失.

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公关战略

中国政府历来侧重与非洲国家执政党关系,忽视了反对党或在野党的作用,致使反对党或在野党对中国政府及企业存在不满.2009年南非大选,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助选员穿着印有中国制造的竞选T恤四处拉票,在野党公开攻击执政党,称其“将就业机会让给了中国人”.在野党拥有自己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不可忽视;部分国家的在野党,也可能通过大选上台执政,中国政府公关忽视在野党作用,必将给政府关系及企业在非投资埋下潜在风险.

此外,中国政府对非洲援助一直走“宏大”路线,援助侧重于政府形象层面,较为缺乏惠民公关.中国援建赞比亚的恩多拉体育场项目规划用地20公顷,可容纳4万人左右,投资4.1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可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但是,赞比亚有多少平民百姓有机会走进体育馆看比赛?恩多拉市民一年能享用体育场几次?相同的费用,如果用于投资当地教育或城市基础建设,有规划地建立希望小学、中学或修建公路,则能真正造福当地百姓,让更多人享受到实质利益.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切实感受并理解中国给予他们的帮助,才有利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建设.

管理和业务拓展能力有待企业提升

面对新环境,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存在:战略层面上,缺乏明确的非洲投资定位和发展目标;执行层面上,管理层海外管理能力缺失,无法针对当地情况,进行有效的市场开发和属地化管理;危机应对上,缺少对突发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等问题,增大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65%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仍然亏损,盲目扩张、缺乏明确定位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前,一定要对非洲投资充分论证,明确在非洲发展战略和目标.

企业管理层海外管理能力也缺失.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大障碍是缺乏具备海外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由于缺少真正拥有跨文化知识或管理国外员工经验的人才,中国企业难以深入了解当地情况,进行当地的市场开拓和属地化管理,相应的国际化很难深入开展.原因在于:中国的管理人员主观上不愿常驻非洲,客观上因语言和管理思维等原因能力不足;对于聘请的当地管理人员,总部的管控能力明显不足.

此外,企业缺乏危机应对及处理能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投资国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把握,对政治风险或治安危机的应急准备往往不够完善,所以面对种种突发危机事件,中国企业危机应对缺乏,没有完善的危机管控模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