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普通短命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4 浏览:15877

苏小和所写的《局限》,被专家点评为“一本守住了经济学底线的商业经典案例”,旨在“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而苏小和的自我评价是,“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做一些档案性的记录,同时适度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苏小和2001年来北京,开始做财经记者.之前,他是一个美学研究生、一个诗人、一个体制中人,经济学完全在他的视域之外.因此,他在《局限》中对每个商业案例的调查与剖析,并非标准的新闻写作手法.但他自有一套文体风格――“泛经济写作”.他对此解释为:在当前的本土企业走势和中国思想史流变之间找到某种结合点,构建一种评论性的写作风格.

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北京某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伙人,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这家自创机构,让他与各企业之间进行利益往来的同时,也让他在商业领域拥有广泛人脉,从而能接触到案例中的当事人,获取第一手新鲜材料.

苏小和从不讳言这层身份对他在评论本土企业家时所持立场的影响.这点变化从他早期作品《逼着富人讲真话》、《过坎》中针对企业家们的较强质疑,到今天《局限》里的立场趋向中立,便可细品得出.

他甚至在《局限》的序言中使用了“苦难”一词来形容中国企业家,并拿晚清时的洋务商人盛宣怀与之比较,“历史会记下今天,唐万新,顾雏军,还有倪润峰,他们有着与盛宣怀相同的困境,这就是无法克服的体制性障碍,无法得到保护的产权,大众原始性的平均主义暴力,以及舆论的普遍不同情.”他的结论是,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是我们这个复杂又多难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过程中必需的实验品”.

人物周刊:有人表扬说,你的这本书“守住了经济学底线”,这个“底线”对你而言,到底是什么

苏小和:对我来讲,分两方面.第一是观念层次,第二是知识结构层次.所谓观念层次,我想我肯定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拥戴者,支持者;必须是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体系下面,企业的发展才能找到合理生存的方法,一个大政府背景下的民企生存状态只能是一种妥协而扭曲的姿态.还是一个潜规则的时代,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这层意义上,底线,简单来说即自由市场经济底线.

第二是知识体系.说到我个人的知识体系,我想有几个人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第一个是黄仁宇.通过黄仁宇的“大历史”,你会发现,他看人或商业,都是放在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来看;2002年,杨小凯先生在天则经济研究所做过一次演讲,这在我的人生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那场学术演讲中,杨先生提出著名的“后发劣势”概念;再就是阿玛蒂亚森,他一再强调自由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方法.


人物周刊:什么是你所谓的“泛经济写作”

苏小和:“泛经济写作”是我在2004年自己琢磨出的一个词.刚入行时,我发现财经写作很容易和商业利益达成共谋,往往成为传播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工具.所以我努力不想成为一个单纯帮着富人赚钱的商业作者,我想成为具有经济学常识、能够守住经济学底线的商业作者或企业观察者.

刚开始分析企业及企业家时,我并不是中立的,是很情绪化的.当时,我们很多人被一种情结所纠缠.不管是商业作家还是老百姓,因为推崇公平的原因,对财富,对已经发财的企业家,都有一种抵制心理.我刚写作时,往往特别怀疑他们,然后去批判他们,去挖掘他们内心,幕后的阴暗面、潜规则.写到2005年的时候,我发现中国企业家有时可能比我们还要可怜,所以我在书中提出,他们事实上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个观点可能让很多人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