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做小课题要“五需”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96 浏览:94102

小课题研究是指研究者在迫切需要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选择研究范围比较微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切口比较小、研究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并且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它具有指向“自我性”、过程“随动性”、时限“即时性”、形式“灵活性”等特点,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在自觉反思、自主学习、自发探究和自信表达中提升研究智慧、拓展专业智慧.笔者在走进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对策,简称“五需”.

一、需提高认识

问题:认识性不足.很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课题不够微观,同时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对策:提高认识.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就是教师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感受、真成果.

二、需平衡价值

问题:功利性太强.很多教师因为各类先进评比和参加各类组织推荐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所以一味追求小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多而无为,虚而失实,伪而乏真”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等同于课题立项、成果获奖,认为课题不立项、成果不获奖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而立项和获奖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了不要研究的思想,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对策:平衡价值.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不能太功利.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师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耐得住寂寞并自愿投身于比较枯燥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静得下心并自觉投身于比较长久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创造性思考并自乐地投身于比较理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当然,每位教师都不可能这么伟大与崇高,如果要有坚持的动力与毅力,能锲而不舍、永不放弃,需要有更多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研究成果参加评比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获奖的机会本来就少,一线教师能获奖的概率更小.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多整理案例、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并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和随笔,积极投稿或参加各种评比,这样就会增加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因此,一线教师做小课题应该平衡价值.

三、需抓实过程

问题:过程性缺失.很多教师虽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但是没有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三者严重脱节.很多教师能按照研究计划开展活动,但没有及时收集资料,没有及时梳理存在问题并有效改善,没有及时总结推广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活动,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策划与思考.因此,存在着诸如“开始轰,中间空,结尾松”的现象.

对策:抓实过程.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就是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就确定为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如果不能则暂时放一放,当然也可以一起合作研究或等有能力解决时再研究.2.学习借鉴、初定方法,就是要学习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同行对于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3.尝试实践、及时调整,就是要根据自己初步的成因分析和策略思考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4.总结提升、形成成果,就是要把开展的活动、形成的结论、获得的感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用论文、案例或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记录与表述,便于自己在以后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与同行共享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反思研究过程、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动学习别人经验、理性思考解决策略、积极实践预设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总结解决策略,每一环节都必须抓实抓好,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也不能突击抓搞机会主义,更不能靠抄袭行拿来主义.也只有抓实抓好过程,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分析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更加开阔.

四、需持续研究

问题:持续性没有.很多教师研究小课题爱追风头、赶潮流,热什么就研究什么,很多时候都不是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之间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也没纵向的发展连续,缺少对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层次、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者没有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效的系列性研究,课题研究成了随意的、孤立的教育行为,研究没有深度与广度.

对策:持续研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小课题研究的终点,还需要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里逐步进行推广应用.在检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方法进行必要、及时的完善与提升,甚至对原小课题进行深入的持续研究.近10年来我对“如何读懂学生”进行着持续性研究:2002年开始作为副组长兼执笔人参与绍兴市重点课题“引导学生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重点就是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改善学习方式,具体要改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改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尝试学习、体验学习、做数学等六种现代的学习方式.2005年开始研究小课题“读懂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重点就是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分析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实施教学方案时充分重视课堂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做到“理性分析、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2007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策略”,重点就是要“三读”,也称“553策略”:读懂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关键要“五读”;读懂学生是有效设计的重点,关键要“五读”;读懂流程是有效设计的难点,关键要“三设”.2010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预习后教’的策略”,重点就是要做好教学三环节———预习思考、反馈交流、巩固提高,十五二建议———预习思考“十要”、反馈交流“五问”、巩固提高“二要”.经过这些持续性研究,我不但对“如何读懂学生”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而且对“如何根据学情进行有效教学”有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


五、需科学总结

问题:总结性不够.很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往往只是比较机械地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很少总结阶段性成果.也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往往只是罗列一些开展的活动或感性的经验,科学性和理论性不够.更不重视研究成果的多样化表达,往往只是完成研究报告并去评奖,很少能根据研究结果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很少写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与案例并通过投稿或参评的方式与教育界同行交流.

对策:科学总结.小课题研究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总结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或别人解决相同问题提供借鉴.总结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研究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不总结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总结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和提升.教师在总结过程中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及时梳理,梳理“自己是怎么做的”,习惯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会更有效”,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尝试更多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第二要积极写作,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成败得失、教学感悟如实加以记录,可以是论文、案例或随笔,用写作的方式促使自己进行深入学习与实践反思,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第三要科学提升,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有感性的描述又要有理性的思辨,既要有感而悟又要有悟而发,既要有由点及面做发散性思考又要有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挖掘,从而提高思考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学术性.

小课题虽“小”,但其价值并不小.如果一线教师在做小课题研究时能做到上述“五需”,不但会使小课题研究变得简单,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为以后做大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大课题研究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先把大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再把若干个小课题研究成果串连与整合成大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