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会议搬到报社开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24 浏览:43006

上世纪五十年代,报社的采编人员,大多数对“采访”都感到陌生和新鲜.社会上也没有新闻学、编辑学、采访学这一类的书刊可以学习借鉴,只能在“干”中学,在采访中学习采访,努力做到由生手变为熟手,由外行变成内行,以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

解放后,除了在解放区工作培养的一批老报人,也曾留下了一批在白区从事过新闻工作的经验丰富的老报人.他们分散在多级报社工作,但人数少,比例小,不少基层报纸一个也“摊”不到.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也听说过:上海在解放前报纸比较多,记者的采访是“常到三院走,新闻天天有”.

“三院”是指法院、戏院和妓院.因为当时国民党政要狎妓纳妾,社会上的桃色新闻,争名夺利和争风吃醋的花边新闻,在那种地方时有发生,俯拾即是.

但是,新中国的报纸与旧时代性质不同了,编辑和记者对这些是持批判态度和不屑一顾的.那么,怎样在采访中迈出步子、走出一条新路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总结,我们终于有了并被公认的采访方法,那就是“吃透两头,通天入地”的八字方法.

所谓“两头”,是指上头和下头.上头是党委的领导;下头是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

怎么“吃透”呢?

就是一要“通天”.首先把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好,把握好,弄清楚党委领导的部署和意图.

过去我们是“全党办报”,主要体现在党委加强领导,第一书记亲自抓,宣传部主管实际负责.我怎么写作的报纸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州委机关报.因工作需要,当时州委要求,报社的领导必须列席州委常委会的各种工作会议,同时要求每期报纸的清样送第一书记审阅.记得1958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阶段,第一书记把县委书记会议也搬到报社来开了,让各县的主要领导了解报纸,支持报纸,带头写稿撰文,积极做好报纸的通讯、读报、发行工作.

第二是“入地”.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向,宣传报道他们所想、所急、所盼的新闻.

为贯彻落实“群众办报”,我们所在州党委、宣传部和报社经过探索总结,提出了“两个人要配齐(指各县委宣传部配备一名汉族通讯干事,一名少数民族通讯干事,密切配合开展工作);三件事要办好(指通讯、读报、发行三项工作),六个字要落实(指通讯干事做到在职、定位、专用).

实现“群众办报”,除了党委和宣传部门的领导和重视,主要是靠报社编辑部做好艰苦细致的工作.那时民族地区主要是发展农牧业,因此编采人员重点是到农村去,同农牧民打成一片,坚持“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广交朋友,鼓励记者和通讯部合作,通过“帮”、“带”,多写新闻报道,开展读报活动.

“通天入地”这句话很形象很深刻.有位经常跑农村的记者,曾不无自豪地说过:“通天,跟领导转;入地,跟着群众干.都是为了吃好这碗新闻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