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开放思维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804 浏览:141239

在关注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通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我认为现在的历史教学有些偏离时代轨道,失去了原有的作为"社会教科书"的功效.历史越来越厚重,学生们对历史的态度却越来越淡漠,二者的反差令我不解.老师对历史教学兴致不够,学生们领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够浓厚,导致的老师不爱讲历史,学生不爱学历史.历史教学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

从教学观念来说,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陈旧落后的.课堂上简单地给学生大段大段地不分青红皂白地勾画所谓的考点,然后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督促学生背下来,学生们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死记硬背,越背越烦.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教学观念只能一步一步地压抑学生们的个性与学习兴趣.从教学手段来说,"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方法当然激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从教育体制来说,虽说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评价学生的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品德修养,很多时候单纯的以学习成绩衡量.中考是对初中学习的一个检验,历史虽然是副科,但在中考的形势下,学生们学习便有了功利性,为了高分而学.

历史的学习应该是有趣味性的.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很关键的还是在于老师的引导.不论现在怎么搞创新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不能变,就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我自己总结了几个开启历史教学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摆正心态,功到渠成,切不可急功近利.历史应该是起到镜子的作用,历史学习是让学生们照前人的镜子,了解并吸取经验,而不是说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初中十几岁的孩子,现在考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历史老师需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在正确做人的前提下快乐学习历史,循序渐进,火候到了自然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初中生的心理.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初中生正是处于叛逆期,抓住他们的心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记得我做过一个小调查,一个学期结束后我把学生们的历史课本收上来进行翻阅,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论男生女生,课本中的插图人物都被他们多多少少的进行了"改版",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各种各样的添加使人物奇形怪状.对于这个现象好多老师都是明令禁止的,我觉得不妨把这当做教学的一个新的突破,既然学生们都喜欢这种做法,何不拿到课堂,趣味性的记忆历史人物,由人物再扩展与人物有关的事件,这样学生们既喜欢也有效果.比如在讲到唐文化时期,课本中有李白和杜甫的插图,练习册中便把图拿出来考,让学生们奇思广义如何区分李白和杜甫,区分之后紧跟着深化他们的贡献风格作品和被后人的称誉.这样的学习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重视插图和材料,拒绝死记硬背,注重深化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课本中的插图和材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既是考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都反映在考试的时候看不懂材料,不会思考也不会看.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够注重.所以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材料题,一定要开放思维,现在的历史题越来越现代化,没有复杂只是越来越灵活.以近代史的一个材料题为例:材料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文章(认为)"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材料2(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从战争到五四运动》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

【解题分析】

此题的评分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求异,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要提出言之成理的看法,均同等评分.此种形式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对教学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设问一要求归纳出两则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提炼等多种能力.也可以回忆教科书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同时注意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加以评论,可得知两则材料既指出其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又肯定其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设问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可以是肯定上述材料观点,也可以是否定,也可以肯定正确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无论作何种评论,都要结合义和团运动历史背景、斗争目标、历史意义、局限性等角度,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动脑子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死记硬背,因此一定要开放思维.


四、让学生在初中就养成概括总结、改错分析的好习惯.对于这一点需要的是长久地坚持,人是具有遗忘曲线的,初中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错过的题还会一如既往的错,并且各课的知识串联不起来.对此,我借鉴了高中生常用的方法:概括总结改错.就是把平时学过的知识列个表格或是提纲理清楚,现在好多练习册上都有这种图表总结,这有助于学生们把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改错,就是把平时练习中错的多的练习题挑出来专门准备一个本摘抄,分析自己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做,刚开始肯定很难坚持,如果一天总结一道题,那么时间长了,收获也是颇丰的.

五、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最后,因为现在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了.在我看来,关键的一点不是老师觉得好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考虑学生们喜不喜欢.在我的课下调查中,学生对教学要求不是很高,他们最喜欢的是课上插故事.既然学生喜欢,那就在课堂上插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像什么卧薪尝胆、春秋争霸、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慕尼黑阴谋......这样既讲了故事还学了知识,一举两得.除了讲故事外,还可以放视频、课堂小组讨论、参观......一定要开放思维,在创新型社会中"辞旧迎新",把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