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控制”向“防治”转变后的工作新思路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58 浏览:23754

摘 要 :“先污染、后治理”,是政策的被动干预.污染控制司更名为污染防治司,是政策的主动干预.预防为主,是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方向.在新一轮应对经济危机的建设中,如何防止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及大量耗能高、污染重、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能力再度形成,是对环保部门的大考.

一、明确污染防治的工作定位

2008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随后,原污染控制司更名为污染防治司.从“污染控制”到“污染防治”,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新形势下工作思路的转变.顾名思义,“防”即预防,“治”即治理,预防在先,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和“治”实现有机结合.而“污染控制”与以往流行的“先污染、后治理”观念有关联.新的名称意味着新的职责和新的思路,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从源头预防污染,并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今后一个时期,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减少污染物产生为核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以防治水、空气和土壤污染为重中之重,完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注重宏观指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加大考评力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切实落实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再现生机的战略思想;二是从重污染治理的管理向重监督转变;三是从重规划编制向重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转变;四是从重管理向重怎么写作转变.


实现四个转变,需要统筹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管的关系.既要行使好污染防治统一监管的职责,也要注重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二要处理好宏观指导和微观怎么写作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加强宏观指导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努力做好协调怎么写作.三要处理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在重点做好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工作.四要处理好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国家部门既要做好监督指导,也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地方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五要处理好统一部署和分类指导的关系.污染防治有共同的规律,需要统筹安排,但各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需要分类指导.六要处理好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难题的关系.在水、气、土壤等领域,要总结一批好的典型,认真汲取污染教训,研究解决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二、完善六项工作机制

通过深入总结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的经验,以及淮河、洱海、滇池、太湖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新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全国污染防治形势综合分析评估机制.定期对全国污染防治形势、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发布污染防治状况评估报告,反映我国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辅以重点行业污染状况评估、城市环境发展状况评估.

第二,强化污染防治目标的评估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并辅以经济奖惩和污染补偿;二是完善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评估考核制度,对重要水源地、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和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调度和评估考核,结果上报国务院并向社会通报.

第三,推行“以奖促治”的治污资金分配机制.对地方政府改善环境质量且达到污染治理目标的行为进行经济奖励的新机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项目补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实现了责任和权力统一,大力调动了地方政府的污染防治积极性.新的机制将使我们从筛选项目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环境质量改善的监督上.

第四,深化污染防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是围绕城市空气、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的“约束”考核机制,今后要努力促使城考结果成为城市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创模”(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则是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城市政府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今后要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使创模成为推动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抓手”.

第五,建立部门协调、区域联动机制.发挥好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多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建立跨省界上下游联动机制,联合治污.建立区域治污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城市群内的区域环境合作,合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着力解决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

第六,完善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将污染防治的工作信息及时公诸于众;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建立起最广泛的污染防治统一战线,建立完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环境等级评写作度.

三、探索新形势下的环保新课题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正加快实施扩大就业、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如何趋利避害,防止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及大量耗能高、污染重、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能力再度形成,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我们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杜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