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课例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57 浏览:45284

今年来,我县教育局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人认为,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对教师而言,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就必须有活水流淌,所以高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最近我在网上观看了2010年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徐春霞老师执教的《升华和凝华》一课,很受震撼.下面就以此课为例,就物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老师出示一张白纸板,用毛笔蘸上一些淀粉溶液,在上面画一个图案,让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生:看不清楚)然后把白纸板放入玻璃钟罩的装置内,同时将一些固态的碘放入其中一个温度较高的物体上.(很快学生就看到了:白纸板上出现了一个笑脸,同时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老师补充说明:这就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为什么白纸板上的图案开始看不清,现在却看清楚了呢?(师解释:在将白纸板放入装置中的时候,在装置中放入了一些固态的碘,而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那么固态的碘是变成什么状态跑到白纸板上去了?(学生很容易想到:气态)继续追问: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这样就抛出了本节课要研究的中心问题)评析:都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老师利用一个小魔术“微笑的脸”,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中心问题: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片段二:互动新授,探究新知1.认识升华现象提出问题: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猜想: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学生知道:固态的物质可以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那么此实验中,固态的碘是不是也是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的呢?猜猜看. 设计实验思考:①如何使固态的碘变成气态?②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用加热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中间过程是否出现液态的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将密封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在热水中进行加热,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有液态的碘出现?学生汇报:碘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中间没有出现液态.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可以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物态变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不同,我们把刚才新发现的这种现象叫做升华.老师追问: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升华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呢?(学生答:吸热)老师补充强调,大量的实验表明升华需要吸热.2.认识凝华现象让学生逆向思考:刚才我们把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气态,那么你能不能想出办法再把气态的碘变回固态呢?怎么做?(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到冷水中)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你会第一时间想到放到冷水中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其中: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和液化也是相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由此推理:既然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那么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就应该要放热.学生分组实验:将放在热水中的玻璃管放在冷水中,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有液态的碘出现?学生汇报:碘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中间没有出现液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种物态变化叫做凝华.升华和凝华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总结完成:六种物态变化的示意图评析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实验,提出问题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下面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现象,这样可以做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老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的体验,牢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别是对“直接”二字的理解,并体会到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这样安排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也做到: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片段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碘这种物质的升华和凝华,实际上生活生产中还有很多物质也会发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1.樟脑丸的升华现象请学生观察桌上的广口瓶,里面放了一个白色的颗粒,再打开瓶盖闻一闻,猜猜看放的是什么?(樟脑丸)我们闻到樟脑丸的气味,说明它变成了什么状态了?(气态)原来它是什么状态?(固态)樟脑丸是怎样变成气态的? 瓶中有液体出现了吗?(没有)这说明固态的樟脑丸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直接)所以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2.干冰的升华现象出示另一种白色的固体,介绍它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极易升华,温度很低,拿它的时候要戴手套.老师将干冰撒在红色的绒布上,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干冰慢慢变少,直至消失)提问:干冰变成什么状态了?(气态)此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什么?(升华)3.霜的制造我们已经知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那么这个干冰周围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变低)若将干冰倒入金属罐内,猜一猜:金属罐的表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讨论:可能有小水珠出现)然后请学生靠近观察金属罐外表面有什么出现?(小冰晶)这些小冰晶是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尝试解释.(知道:这是凝华现象)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成功地制造了霜,那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霜呢?(学生回答:冬天的早晨,操场的地面上会出现的霜;老师补充:冰箱里有霜)4. 白炽灯内钨丝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出示白炽灯泡的图片,介绍:灯丝的材料是钨,钨的熔点为3410 ℃,灯丝工作时的温度是2000 ℃~2700 ℃.演示实验示教板上有两只没有有过的灯泡,让其中一只灯泡通电发出强光,让学生猜想通电停止后灯泡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发黑)实验结束,让学生对比两只灯泡的情况,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始末状态出发,说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升华再凝华)老师追问:会不会先熔化后汽化呢?(学生能结合所给的信息作出回答)5. 总结巩固:判断物态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许多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物质都会发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我们也学会了在分析这类变化时,要关注物质的始、末状态,中间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物质.巩固:出示一组图片,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升华现象,哪些是凝华现象?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B. 炎炎夏日,河水干涸C.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D. 严寒冬季,冰雕变小E.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F.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6.应用①冷冻干燥技术.②人工降雨.图片和文字展示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实现人工降雨的过程.③制造舞台上的烟雾.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舞台上的烟雾是如何形成的,然后现场利用干冰、热水、灯光、音乐等,制作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评析师生共同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尝试进行解释,掌握分析物态变化的基本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特别是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创造的奇妙效果,更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无穷力量.这样也很好地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作为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的课,自然是优中选优的,仔细分析这一课例,我觉得突出的“亮点”有: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引发学生的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如:引入新课时的“笑脸”,很有魔幻效果,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很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重要实验,这样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主动状态.再如:在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语言描述,而采用了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这些现象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参与学习的机会.二、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真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对于刚学习物理的初二的学生而言,这种需求又特别强烈.这一节课上,老师深入挖掘了课程资源和生活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如:探究 “碘的物态变化”这一实验,老师对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合理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我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发表见解、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探究“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时候,让学生先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自己说出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现象,完成实验后,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说明:物质可以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逆向推理得到:遇冷时,气态的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再如:在列举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特别是在分析得出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的原因时,老师又继续追问:会不会先熔化后汽化呢?学生讨论后,能结合所给信息作出正确的回答.总之,一堂好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给予学生快乐,教师才能收获快乐.反思自己的课堂,更觉出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之大.敏锐的教学机智和高超课堂设计能力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加强“内功”的历练才是最要紧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增强应变能力,将课堂效果最优化,才能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沃土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