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4 浏览:155340

【摘 要】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语文作为最丰富的学科之一,更具有了很强的人文性.特别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聋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把手语思维转变成口语思维,并加强培养聋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使每个聋生的潜力都得到挖掘,因此我们说倡导并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品行

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人文性的的表述中包括: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之所以提出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多元的思维、独特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而这一人文性的提出也更符合聋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富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特殊学校的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使自己并不完美的身躯上有着完美人格的体现.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要回归正常的教学主流,就要首先转变观念,要把手语教学转变成口语教学,把手语思维转变成口语思维,加强培养聋哑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和正常学校的教学接轨.因此我们说倡导并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必然选择.我认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以下几个环节要把握好.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非常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检测、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时,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从而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再学习诗歌,也就很自然的就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大气磅礴,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和自信;闻一多的诗词《死水》措辞激昂有力,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旧社会的失望和痛恨,期盼着新社会的到来;还有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浪漫温馨又弥散着淡淡的离别的哀伤.通过学习,可以发现他们的创作年代都很接近,但是由于投身的事业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表达出的感情也就不同.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不仅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为以后的学习树立更大的目标,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致力于国家的建设.通过深入的挖掘学习,这一单元的授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的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林道静、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特别是残疾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节选),更是拉近了课堂和学生的距离.因为是残疾人,所以他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和苦楚,他的作品也更能走进我们残疾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写母亲的那一部分,他所写的心理和很多学生都很相似,所以学生特别爱看爱学.我就抓住学生这一点,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紧扣“母爱”的主题,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残疾孩子的母亲比一般母亲有更多的艰难和付出,虽然课堂上,我们的聋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通过他们的眼神和神情,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理解了自己母亲比自己更大的不幸.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使这些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怎样让我们的聋生养成人文品行呢?在我们聋校,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把这些聋孩子当成正常孩子一样来看待是,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身残志不残,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知恩图报,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要记在心上,并要不吝惜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首先从课堂上做起,认真备课,熟悉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程度分别要求.课下,要及时找学生谈心,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了解,时刻准确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和动态,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通过书本上系统知识的启示,打好基础,走好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步.实践证明,在人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课堂上,有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语言表达能力日趋增强.体现人文教育的语文课堂上更关注学生个体,学生独特的智慧、张扬的个性、灵性和思维也因此释放出了无穷的力量,课堂上充满了师生荡漾的.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作为残疾学生的领路人,更理应抓住契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精神底蕴,点燃生命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