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16 浏览:94356

有些学生不堪学习的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业,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家长教师的殷切希望,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学生身上的一种向上的精神在缺失,一种支持人的心灵,丰富、美化人的心灵的精神在流失,即可以说是人文精神在流失.

1功利主义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

1.1片面功利主义的文学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在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在高考指标的预算中,学校对老师的最终评价绝大部分落实在“成绩”上.因此,一方面语文老师不得不像理科老师一样,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的工人,所有的目标全指向代表功利的分数、指向高考.教师和学生皆呈惰性状态:教师讲解依赖课本、教参,紧扣高考这一中心,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依赖教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当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时没有准备,就往往会以“高考不考”的理由来浇灭.长此以往,无个性,无独立思考,为了高考,大家统一答案,统一思想,连说出来的话也统一了.

1.2语文教师在这其中也充当了悲壮的角色.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生存,存活得尴尬窘迫.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为了几分之争,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为了所谓的标准化试题和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精神早已无暇顾及.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扪心自问:哪一堂课,我们是怀着独立的思想站在学生面前的呢?很多时候,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是怀着一种完成教案或教学任务的潜意识走进课堂的,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的中间者,是无所谓精神的.问内心,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课,相反,甚至厌恶之极,这样的课把我们的精神也异化了.然而,我们无法摆脱现实,人的能力道德,人生品位的提升,在标准化试题中是难见分晓的;而多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言基础知识题,倒是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捞到宝贵的分数,于是,教师无奈,学生自觉,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就拎出了语文的人文内核,把她的美丽、她的丰富搁置一边,开始向高考进军、赛跑.

当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信心与希望时,承载着传授悠悠五千年文化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就变得惨不忍睹.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就会马上“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谆谆告戒学生:读书是为了高考,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是为了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话似乎没有错,真可谓用心良苦.当有的学生明白这一点时,读书的功用在他们的脑中发生了扭曲,读书就是考大学,学语文就是为了考大学;然后,什么思想道德、感情操守、审美能力都抛到一边,脑子里只是想着如何解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赚钱,现在他们的父母有的是钱,那我们何必再受这份苦呢?反正以后我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因此这部分学生更是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在老师眼里似乎是无感情可讲.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从中,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人的体验就更不用提了.学生又怎样去感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学生想象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被高考折磨着,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教育的人文意义也丧失殆尽了.

2电脑网络的影响

只要你一点鼠标,各种新闻信息、小道消息、求职求学、有色无色、方方面面,好坏参半,无所不包.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互联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互联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当学生还缺乏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时,面对众多而混杂的信息,很有可能走向迷失;造成对现实问题缺乏兴趣,缺乏思考能力,一步步丧失自我.

在传统书籍逐渐失宠时,网络文学却似雨后春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方式,“不求多少底蕴,只想会心一笑”.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更钟情于网络作品,而传统古典名著,已经渐渐不敌网络作品这类“快餐文化”了.

现在的中学生在努力争当新新人类.他们谈论起《众神故事》、《紫川》、《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网络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缺少了对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积淀,造成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本能厌恶、排斥,传统优秀思想情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有些人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迷上游戏之后,昼夜地玩着游戏,还有的甚至把眼睛给玩瞎了,迷失了自己,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网络语言本身我们且不评价,但中学生对它过分热衷就必然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摈弃传统文化,摈弃传统观念;再严重就是蔑视传统,对传统的颠覆,只为方便、快速,只为标新立异.这就与情感道德需长时间的熏陶,默默地感化的宗旨背道而驰.


3在“无为”与“不争”中提高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宽松的学习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顺其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