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32 浏览:69050

内容摘 要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改变传统的“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可以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改变传统的“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可以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生活化,发展全面化

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王俊老师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时,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王老师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也充满着整节课.学生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蔬菜的名称,了解了蔬菜的特征.课堂上,有些同学甚至能够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我刚才摸到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我知道了,南瓜是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等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生活化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情感.


二、教学生活化,发展社会化

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学生身心以影响.”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专家认为:“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到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习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大多数没有亲自去北京参观过,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将参观的路线画出,并动手描绘出大会堂正门、大厅、大礼堂等的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竞争上岗作“导游”,带领“游客”进行“实地”参观.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生活,更别具体地了解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生活化教学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三、教学生活化,发展个性化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单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古诗教学,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搭上线,开启潜能.

这才是我们应该潜心探讨的,而不应该拘泥于某个目标的束缚,更不应该像鄙人一样为是否实现目标而自寻烦恼.所以,一节语文课我们只管精心地展示,学生只需尽情地欣赏,穿插其间的便是平等自由而又丰富的交流.

王菁,江西广丰泉波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