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00 浏览:132097

摘 要 现今,国学教育的大力提倡,为我国中学生教育工作吹来了新风,其中,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它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内容,用新的理念充实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工作中,正发挥着并将更大的发挥其重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将在本文中试着谈谈国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滋养学生人格气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国学 礼仪 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

国学教育,对现今的中国教育界来讲,是一个朝气蓬勃却又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教育理念,将国学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重视的程度,不纯粹是为了学术的上沿袭,更是一种中华人格的传承,而中华人格才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关键所在.加强国学教育,塑造学生中华人格文化内核,将之与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融合,更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

一、国学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就有“治国必先治家,治家心先修礼”的文化特质.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居首位;立身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礼”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2000年12月12日香港《公正报》刊登了《社会有礼祥和》一文认为:“富者有礼高雅,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1],礼,对于自身,社会,国家都起到重要作用,提倡礼,对构建和谐社会而言,也是其中应有之义.千年以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更是让中国人自豪不已,然而,如今的中国人,还能那样自豪吗?且不说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中所的中国出境旅游者的各种“出彩”表现,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举止粗俗,语言,着装怪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诸如此类,文明何在?礼仪何存?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放任娇纵,使得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低素质,没教养.中学时期的孩子,叛逆心理严重,特立独行,痞里痞气在他们看来却是个性的象征,满口脏话,吊儿郎当就是酷、帅,针对这些,单纯的说教收效甚微.加强国学教育,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孩子们的身心,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合乎礼的要求,是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丑陋的,自然就能由内而外的养成良好气质,为人处事,也能得体大方.


二、国学教育有助培养学生品德情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传这样的一种论调,即当代的国人存在信仰空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金钱至上的危机.这种论调未必就完全符合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国民道德中让人担忧的现状.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代中学生中,很多孩子不知道忠诚为何物,不知道诚信作何解,义所当为却避之疾走者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国学教育的兴起,为孩子的品德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和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粹部分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2].儒家道德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贯穿传统中国人终身的行为操守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等,无不利于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最具可塑性却又最不稳定的期间,国学教育的深入贯彻,尤其是国学经典的普及熏陶,与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相结合,自然而然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忠于国家人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信义为先、廉洁自持等美德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必将伴随这孩子们成长为人格端正,品行高洁、为国为民的社会栋梁.

三、国学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向来不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方法,有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肃清应试教育的流毒.老师、家长常常会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挣大钱,开好车,住别墅,也就是说,物质是最终的诱因,诸如此类的激励方法让孩子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纵然获取了动力,取得了成绩,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秉承对孩子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这是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吗,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怎么办?对,国学教育,为正确的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又一有利的辅助手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端正态度,有“学而时习之”的科学方法,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劝学良言,有“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清醒认识,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成长追求,有“韦编三绝”、“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前辈典范,有“闻鸡起舞”思报国的坚强动力,这些内容有助于孩子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奋发有为.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国学内容的增加,更好的解决学生要怎么样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基础问题.国学知识深厚的周恩来总理在幼小的年纪便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不能不说有传统文化浸润的因素存在.

总而言之,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对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佐之以国学这样的有力支撑,注重正确引导,良性灌输,精心雕琢,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才能让他们终能用中国独有的汉字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一个完整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