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演绎的社会悲剧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49 浏览:94206

摘 要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多刻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愚昧、贫苦、奴性和悲哀.本文通过对契诃夫塑造的小人物的悲剧形象的分析,来说明作家的用意:小人物的悲哀构成了大社会的悲剧,通过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可以启迪人们意识觉醒.而这也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关 键 词 :契诃夫 悲剧 小人物 觉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安东巴浦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依凭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冷眼观世界的独到洞察力,发见“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截取日常生活中有典型意义并具悲剧特征的小人物加以刻画.契诃夫认为林林总总的小人物,由于他们愚昧、贫困、奴性、守旧、痛苦和悲哀,便构成了一个个苦件,酿成了一个个现实悲剧.“个人的悲剧,扩大成了民族的悲剧”.契诃夫的小说不仅揭示了小人物悲剧产生的根由是沙俄社会黑暗的专制统治,还将他自己的感悟变成人民的觉醒,启发人们憎恶旧世界,追求光明、美好的新生活.

一、在孤寂、贫困、苦难中挣扎的小人物

契诃夫双眼俯视、凝睇于那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农民、歌女、小职员、童仆、女佣等,都可以跃然纸上.而小人物的愚昧、贫困、猥琐、庸俗、奴性、守旧、虚伪、痛苦和悲哀,也都成为他对当时社会倾注不满的靶点.小说《万卡》里的万卡,9岁便来到城里作学徒,他过早地越过童年,承载着家里人的愁苦.在城里,老板可随意殴打他,师傅们也都拿他取笑.万卡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儿,却连白菜汤都喝不到,每天都饿得发慌;晚上睡觉只能睡在过道里.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前夜,无爹无娘的万卡写信求助于他的爷爷.在信中,他诉说着他的苦难,恳求爷爷把他领回乡下.写完信,万卡在信封上写下“寄乡下康斯坦丁爷爷收”的字样后,就兴奋地把信投进了邮筒.发出信后,他想象着爷爷看信的姿态,想象着爷爷一定会把他带回到乡下去;他怀着美好的希望睡着了.但小万卡却不知道,由于他的信封没写地址,他的爷爷将永远不会收到这封信.他的苦难还将继续,他还要在火坑里煎熬.《牡蛎》中的“我”得了一种怪病――饥饿,长时间的饥饿使“我”产生了幻觉,看到对街楼窗上牡蛎的广告牌,竟然生出了要吃牡蛎的念头;“我”大声嚷着,一心想吃.最后在富家子弟们的愚弄嘲笑声中,“我”饱吃了一顿牡蛎.穷苦人的窘相,读来令人酸楚.《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刚刚死了儿子,内心的苦痛和辛酸无处诉说:他几次欲向坐他车的乘客倾诉,可军人嫌他的车太慢,总是催促他赶路;后上来的几个年轻人,他们的思维正沉浸在快乐王国里,哪里听得进去.姚纳干完活回到院子里后,又做了几次向他人诉说的尝试,但都失败了.当他和他的小马独处时,不知不觉间,他把内心的衷曲一股脑地都倒给了那匹小母马.姚纳失去儿子是不幸的,但在茫茫人海中他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苦痛的对象,周围人的冷峻,世态的炎凉,更让人感到了他的不幸.万卡、“我”、姚纳,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孤寂、贫困、苦难中痛苦地挣扎.而造成他们悲苦命运的根源则是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社会资产被少量的贵族所占有;广大的劳苦大众地位卑微,在贫苦线上艰难地度日.

二、森严等级制度下扭曲的人格

沙皇俄国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梯阶强压态势.长期受压在金字塔底层的小官吏不安、郁闷、逢迎、惊恐.契诃夫活画了他们扭曲的人格.《小人物》中的九品官涅维拉济莫夫在这个官阶上时间已久,经济拮据,精神苦闷.在复活节值班时,他由于烦心而生出了许多坏念头:他想到了偷,甚至想写告密信.当这些都无法实施时,他最后竟弄死了眼前的蜘蛛,并在心里感到一种少有的快活.《在钉子上》中,小文官下班后带同事回家吃饭,当他打开自家房门发现门厅的钉子上挂着自己上司的貂皮帽时,为了讨好上司,他竟然开门不入.在带着同事在外面捱过一段时间后,他二次回家,发现门厅上的钉子上又换了另外一个上司的貂皮帽子,他竟又一次重演了先前的一幕.结果,他和他的同事到了很晚才吃上饭.文中小文官的举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读后不觉对其充满鄙夷.在《胖子和瘦子》里,八等文官瘦子波尔菲里带着妻儿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胖子在火车站邂逅,在一阵寒暄后,他得知胖子已做到二等文官时,“忽然脸色变白,呆住了”,可很快又“做出顶畅快的笑容”,连他的妻子都现出了崇敬的神色,立时拉长了下巴,而他的儿子也马上“挺直身体立正,系好制服上所有的扣子”.森严的等级制度,逼出了三个人的丑态.在《胜利者的胜利》中,“我”和父亲到当地的领袖人物,那个出人头地、说话管用的“胜利者”家中去赴宴,酒足饭饱后,那个大人物让我父亲“绕着桌子跑,学小公鸡叫!”为了讨好他,为了“我”能谋到一个助理文书的位子,在大笑着的众人面前,“我爸爸陪着笑脸,快活得涨红了脸,踩着碎步,绕了桌子跑起来,我也跟着跑”,并“咯咯”地学着公鸡叫.面对此情此景,读者在大笑中会生出诸多思索.在《一个官员的死》中,小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时由于突然打了个喷嚏,而将唾沫星子溅到了坐在前排的一位文职将军的身上.他几次道歉后,心里仍旧不安,第二天索性到将军家里去解释.将军实在耐受不住他的缠磨,大声呵斥“滚出去!”回到家后,他一头栽在沙发上,在懊恼、惊悸、愧疚、恐惧中死去.沙俄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扭曲了社会人的人格,在金字塔底层生活的小官吏们,是如此的可怜,可叹,可悲.撼动阴森的等级格局,破坏害人的社会制度,正是契诃夫欲借助文学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的宗旨所在.

三、愚昧麻木、昏昏噩噩的小人物

在沙皇黑暗专制的统治下,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由于贫穷、劳苦、忧虑、艰辛,无法接受文化教育,而愚昧麻木、安于现状,昏昏噩噩地生活在狭窄的小天地里,各自叙写着自己的悲剧.《厨娘出嫁》中的厨娘彼拉盖雅即将出嫁,迎娶她的是个彪悍笨壮的马车夫,她根本不喜欢他却又必须得嫁他,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就这样,她稀里糊涂地出嫁了,从此后,她的生命和财产都要受这个男人的管束了.《嫁妆》中的女主人公契卡玛索娃封闭、守旧、执拗.她生活在十分偏狭的圈子里,脑中所想的事只有一件:为女儿做嫁妆.可嫁妆做了一件又一件,她的女儿却终身未嫁,后又未嫁先死.契卡玛索娃最后守着一堆无人领受的嫁妆,以为这就是守护着生命的希望.其命运悲哀可叹.《带吧儿狗的女人》以爱情为题材,小说描写了一男一女在异地邂逅,他们平时的生活半死不活,昏昏噩噩,为了求得新鲜刺激,他们彼此向对方稀里糊涂地表达着爱.短暂的相遇后,他们又不得不各归其乡,重新过起不死不活的生活.他们是当时千万个社会人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如一滩死水,缺少希望,没有目标.契诃夫怀着极强的责任感,冷眼看社会、观人生,那些遭迫害、受欺凌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俯拾即是.他以简练的笔触,活化了他们的麻木、不幸、庸俗和猥琐,予人以警示.《凶犯》中的农民格里果列夫为了找到一个渔网坠子的替代物,竟然愚昧地拧下了铁轨上的螺帽.当警吏他时,他的头脑还沉浸在如何打鱼,为何用网坠,为何拧螺帽的思维中.最后,他稀里糊涂地成了沙俄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他被投进监狱,成了一个“凶犯”.从其悲剧命运,我们可看出当时的沙俄法律是何等地远离普通的民众.《哀伤》里的铁匠彼德洛夫手艺好却一生酗酒.他时常打老婆,日子过得昏昏噩噩.有一天,为他辛苦操劳了40年的老婆病倒了.他赶着借来的小马车带妻子去医院看病,在漫长的风雪路上行进时,他想了很多并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愧对妻子,他决心要一改前非,以后好好地对待老伴儿等可他的妻子却病死在半路上.彼德洛夫只好掉转马头,准备去下葬妻子,但在这个时候,他却生出了一个糊涂可怕的念头:睡一会儿.他任凭小马在冰天雪地中本能地前行,自己却睡着了.最后,这位懂得了哀伤但只是片刻的主人公被冻死在风雪中.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千千万万人的代表,他们的命运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便注定会成为悲剧.他们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愚钝麻木、昏昏噩噩地生活着,最后悄没声息地结束了一生,像猫狗一般地死去.这不但是小人物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四 高压桎梏下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

沙俄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惧怕来自国外的新思潮渗透、惧怕变革,对国民施行高压统治,使他们仿佛生活在密不透风的罐头盒中,又像生活在充斥着贫穷、不公、堕落、检测正经、闭塞、令人窒息的监狱里:不但剥夺他们的人权,还对他们采取策.久而久之,沙俄社会下的民众愈来愈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安于被统治的命运,还认为所有国家、所有社会都不过如此而已.堪称为艺术珍品的《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便是习惯于这种高压制度的众多人的代表.别里科夫是俄国一个中等学校里的希腊文教师,他性情孤僻、思想保守、胆小怕事,总想与外界隔绝:他住的房间窗门紧锁,穿的衣着也尽量把自己密封包裹,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外壳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其中写明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清清楚楚”;“各种对于规章的破坏、规避、偏离的行为,虽然看来似乎同他不相干,却使得他垂头丧气”.他有一句口头禅:“哎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呀”.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地刺激他,惊吓他,使他经常心神不安.最后,这个套中人在忧愤、惶恐、惊惧中死去.“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在当时的沙俄社会,许多人都具有套中人的习气.契诃夫塑造这个形象就是为了警示国人,启发民众彻悟.在《第六病室》里,有一个专治精神疾患的病房,那些精神长期受压抑者便被稀里糊涂地投入这里.这个病室给人的印象“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圈养动物的畜栏”:这里有专人把守,那看守人拳头粗大,喜欢纪律和秩序,犯者动不动就要挨打.这个病房会让人自然地想到监狱,而它正是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的缩影.文中的主人德烈叶菲梅齐原本是该院的医生,由于生活在高压社会下,所接触到的人让他感到俗不可耐,精神因此长期压抑苦闷;而他又经常去第六病室探望那些病者,结果他被欲替代其医生职位的新来者率众将其当成精神病人强行关进了第六病室.由于激愤,叶菲梅齐最后突发脑溢血而死,结束了他在高压桎梏下的悲剧人生.沙俄暴政统治下的人们在这样的“病室”里,有一种垂头丧气、罪孽深重的特别感觉.他们也想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正像在第六病室里的青年德米特里所说:“我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非常渴望!”但是,罪孽深重的专制社会注定了他们的渴望只能成为泡影,他们的命运只能铸就成苦命的人生.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在沙俄黑暗社会中艰难地度日,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悲哀的,他们遭受着愚弄、贫穷、孤独、惊恐、压抑等种种的不公平,而他们的个人悲剧构成了全社会的悲剧.“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契诃夫借《套中人》中的兽医伊凡内奇之口,道出了众人的心声.他依恃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不公,启迪人们觉醒,让民众意识到应推翻这黑暗吃人的社会,去迎接具有、自由的新生活的到来.而这也正是契诃夫这位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短篇小说巨匠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 契诃夫,汝龙译:《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契诃夫,汝龙译:《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 谭绍凯:《外国文学新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 吴舜立:《外国文学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作者简介:武跃进,男,1958―,吉林长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学、中医文献学、医古文教学,工作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