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社会的碰撞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93 浏览:116620

《撞车》作为二四年上映的片子却获得二六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交织的城市里,讲述了这个城市里短暂的几十个小时内围绕着“撞车”事故而发生的一切.它的辉煌不是靠大肆的宣传而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所有观众的赞许.

这里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检察官夫妻,黑人夫妇,墨西哥锁匠,波斯小店一家,瑞恩警官,年轻,韩国夫妻,黑人医生等在这条线索牵引下展开一幕幕激烈的矛盾冲突.

本片构思精巧,电影语言丰富, 影片的英文名为《Crash》,碰撞的意思,而国内对其撞车的翻译过于狭隘,在整个故事中,影片只是以撞车作为一个视觉事件表象,更多的是体现社会中深层次的接触,通过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折射出自美国九•,一一后的社会种族之间的关系,更深层地揭示了美国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内部冲突与碰撞.文化与民族,融合与冲突都有其实质的深远的接触.本片解读的关 键 词 在于“碰撞”“感觉”“真实”,存在着多种组接方式:碰撞产生感觉,感觉揭示真实,真实孕育碰撞,碰撞的感觉,碰撞的真实,真实的碰撞,真实的感觉,感觉的真实,感觉的碰撞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遭受到挫折、痛苦和伤害之后,往往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也会恶毒.人们会将这种积郁在心中的压力释放到另一个可能是毫无关系的“弱者”,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撞车》一片中展示的人性中存在着真实的个性与群体的众性,碰撞是人与人的碰撞,种族与种族的碰撞,继而,是心灵的碰撞.《撞车》的高明就在于不止是简简单单的一层物质上的碰撞,更高的是碰撞之后带来的不只是物质的震荡和破碎,还有人性的激荡和真实的浮现.

一、多元化社会模式化下生存的典型人物

在当下社会中都市人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模式,个人在自己群体圈子中丧失了个性,被迫地戴上了模式化的检测面具,感受的是自己个人空间在社会压力下的不断压缩,这一切正是当前社会中各种都市病、社会病的源头,如何找回自我、发泄压力更多的人选择了去压抑、去迁怒于旁人.为了心安理得,最好代表自己的群体去狠狠地迁怒其他弱势群体.《撞车》反应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洛杉矶的各个不同阶层,在不同的舞台上从强势到弱势,也在一次次链式反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身影会或多或少地在其他美国大片中有所了解,歧视黑人的、众多黑人电影中的被欺负的有色人种、玩弄权术的局长和沉溺于拉票的政客等早已在《撞车》前为我们所熟悉,《撞车》中就是把模式化的人物的另一面通过碰撞展示了出来:歧视黑人的也许是一个孝子,被欺负的有色人种或许自己本身就觉得自卑,玩弄权术的局长只是为了自己的退休金,拉票的政客刚刚被人抢劫,在碰撞这种感觉后,他们摘去了模式化的面具,成了现代都市中无法替代的角色.于是模式化生存下的都市人转换成“这一个”――典型的人物、典型的角色.

二、多元化叙事结构的典型影片

关于影片的创作根源,导演哈吉斯说: “我只是想表现陌生人是如何相遇,他们之间如何交谈,如何相互影响,我想展示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于是在影片的结构上,导演颇具匠心地穿插了一场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影片刚开始似乎只是几个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的单独关注,但是,通过影片的发展却逐步把这些个体的命运串连到了一起,从而达到了整体的主题升华.所以,在剪辑上,这部片子的亮点并不夺目.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导演对于片中繁杂人物的每个个体的成功描述,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棱角分明.而就实际上来说,《撞车》不是在讲一个有很多巧合的故事,但是把一个发生在一千万人之间的连锁反应浓缩在十几个人身上,巧合是必然的,但并不被角色完全依赖.一心想做好人的年轻白人失手射杀黑人青年,受害者即使不是另一个角色的弟弟,也同样给人震撼;波斯杂货店老板去报复墨西哥锁匠,锁匠在别人的戏中不出现,这场意外依然成立;而桑德拉•,布洛克拥抱了墨西哥保姆,这也和谁抢了她的车无关.而有时候,巧合又是必需的.白人警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曾被他羞辱的黑人女性,从那一刻起我开始重新认识片中角色,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没有反派的故事,没有人代表美德,也没有人代表罪恶,一如生活的本来面目.黑人女性需要这个巧合重燃对人生的希望,白人警官也需要这个巧合来救赎自己.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意义在我看来应该要深刻得多,在洛杉矶的影片时空背景下,影片实质上表现的是自美国九•,一一后的社会种族之间的关系,更深层地揭示了美国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内部冲突与碰撞.在当下社会中都市人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模式,个人在自己群体圈子中丧失了个性,被迫地戴上了模式化的检测面具,感受的是自己个人空间在社会压力下的不断压缩,这一切正是当前社会中各种都市病、社会病的源头,如何找回自我、发泄压力更多的人选择了去压抑、去迁怒于旁人.为了心安理得,最好代表自己的群体去狠狠地迁怒其他弱势群体.如此,必然产生无休止的残酷冲撞.

三、多元化观察的主观视角

整个影片的镜头运用多为固定平稳的中景、全景镜头,角度多为平视,从开篇就给人一个客观的观影角度,观众只是作为一个事件的窥视者,而没有深入某个人物的主观色彩.但是,在一些特殊情节的处理上,导演的镜头运用又极其丰富,着力渲染影片所要表现的氛围.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几场标志性的碰撞.如影片中那个波斯裔人持与修锁工的连贯冲突镜头.当波斯裔人从下车时,镜头就以仰视角度拍摄他的面部,体现了很强的运动感,另外,他的头部被置于镜头顶端,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下一个镜头则是以其手中的做前景,以在车边工作的修锁工为后景,镜头聚焦在上,并使用了特写镜头,很好地渲染了一场危机的到来.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从修锁工的女儿从屋中跑出开始,这里运用了慢镜头,配乐则采用了类似圣歌的合唱,与紧张的局势形成了巨大反差,有极强的心灵感染力.当波斯裔人对小女孩开后,影片对修锁工的面部进行了一个特写,表现他的痛苦表情,这里,特写拉近了观众同他的距离,对于其自以为痛失女儿的心情给予最大的同情,极富画面冲击力.也为之后女儿无事的“扬”,做了充分的“抑”.黑人导演在与妻子吵架的镜头中,始终在两人间有一道门相隔,表现的方法纯粹采用了象征,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碰撞由简单的固定镜头和门这个象征物来替代,含蓄却又直观.相比较,男警官误杀搭便车的黑人时的镜头表现就显得“干净利落”,快速的镜头切换,阴暗的拥挤的车内环境,配以慢节奏的乡村音乐反而增加了张力,最后,一个切换车外的镜头,音乐随之消失,车内的亮光随爆破声划破寂静,就显得很震撼了,之后一个黑人手中雕塑的特写,更增进了这层震撼力,也对这个反对的警官充满了讽刺.


四、多元化社会的碰撞

人的天性是什么是自由.在模式化的现代社会缺的是什么自由.为了种种的理由,我们步入了一个循规蹈矩的时代,再也不会有法国浪漫的豪侠,也不会存在正大光明的决斗,活着是为了获得物质,而死亡也来自物质的匮乏,物质主义至上,当今的物质崇拜到了疯狂程度:从金钱、权力、美色,再到人种、肤色、位置.人有自由吗在都市中,连在街的拐角碰撞到另一个人都不太可能,因为人们都躲在自己的空间中,唯一能让人们走出自己的空间,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事就是撞车.机械的撞击带动了利益的碰撞,更多的是产生了心灵的碰撞.碰撞在黑夜中擦出点点火花,照亮人们的视线,带来人自身的救赎希望.矛盾情节在本片中有很多,如检察官妻子从对有色人种的不信任到坠落楼梯后对墨西哥女友的真情流露,到黑人青年的为非作歹到片尾的对大批亚裔人的解救等等,无不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其实,这也是人心内部的一次“冲撞”. 这些人物内心的转变并非来自巧合,而是来自他们自己的行为.只有我们的行为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撞车》要在我们心中撞击出的东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明确地表述了人的自我压抑和社会规范之间所存在的直接关系,自我在社会中的压抑自从有了人际关系就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加注在人身上的制约就越来越多,在当今社会可以这么说,人从一出生就被社会定下了位置,年龄的增长,压力的增大带来的是人本身的天性的扭曲,阴暗面的长期压抑带来了模式化的社会人.压抑就须有释放,模式化的制度,带来的则是无序的释放和更多的压抑.恶性循环就这样一直持续,直到《撞车》的出现.一次不经意的碰撞打破了人与人矜持的外表,露出了本来的自我,无需掩饰和躲藏,可以直接恶言相向,打破了城市这个钢铁森林的冷漠和僵硬,人性不经意地得到了复苏.

本片结尾时,导演运用了一个鸟瞰镜头,此时的观众是以上帝的眼光在看待整个洛杉矶.此时,不再有人种的区别,结束前的撞车冲突也消失在整个都市的喧嚣之中,这样的冲突在都市中时时出现,而上帝对待他的子民也是不分肤色、民族、种族、文化的,在最后,这是一种融合,是美国多元化社会的注脚.这同时也是导演想极力传达的意思:《撞车》告诉我们生活还有希望,而且这希望来自人类自身.将人和人类的融合,社会化与个人的融合最终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有而且应该有美好的期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杨旦修,三峡大学文学院讲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