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19 浏览:16227

[摘 要 ]本文将主要从农村教师培训入手,认为当前的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和单一、培训师资缺乏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一些对策.

[关 键 词 ]教师培训;参训教师;主体地位

近年来,从到地方,甚至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如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各高师院校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开展的硕士学位课程班等.实施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近年开展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导致当今教师对现行的教师培训工作总体上评价不高.总的来说,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训目标不明确.据调查发现,不少培训单位对教师培训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加上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所以,对于到底设置什么样的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目前,大多数的培训设置的目标比较抽象、空泛,没有可操作性,培训成果无法检查,最终导致培训效果得不到体现.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这种现象这在一些地方和机构开展的教师培训中突出存在,最后也影响培训的质量.(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培训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培训要与受训教师的基础和实际工作的需求相一致.调查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些培训单位不能很好根据培训目标设置课程,选择培训方式,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就一些骨干教师培训而言,有的学校简单地用硕士学位课程作为培训课程,仅两三个月的培训而要承担两三年硕士学位课程,且不说两者的教育目标是否一致,就是在时间上也不可能保证完成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部分培训机构培训中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培训中了解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教师讲授的理论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实际问题的目的.(3)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和单一.由于我国教师培训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教学中通常是沿用学历教育“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即便在学历教育中也是改革的对象,在培训中不少教师却仍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一般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获得教学方式的示范和指导,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为教师接受.研究表明,受训教师群体自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师现成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交流探讨,无疑对受训教师帮助更大;然而,不少培训机构忽视了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4)培训师资缺乏.我国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构成较为单一,没有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适合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学培训教师多是高校从事本科、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很少有来自中小学一线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能使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的教师,因此,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针对受训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学活动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地方性培训机构,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即便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新课程培训,也存在层层照本宣科的通病,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二、教师培训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由于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不足:一是在怎么写作对象上缺乏教师主体.这些培训从未从受训教师的角度、需要考虑培训方案和具体实施,影响了教师受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培训质量.二是组织上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教师培训既没有与教师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也没有和学校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更没有和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培训仅仅是主办者赚钱的渠道,培训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是可想而知的.三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由于没有一个监督管理的机构或部门,更没有从规章的角度提出监督的指标.因此在总体上,培训工作中考虑经济效益的时候多一些,考虑实际效果的少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存在缺位的现象,造成对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的空缺.因而,探讨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因素,据此在实践中对不利因素加以有效控制,是当前确保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


三、解决教师培训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要在培训中重视参训教师的作用,将参训教师视为培训的主体,具体措施如下:

(1)培训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需求.由于教师培训对象缺乏教师主体,无法调动教师受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培训质量.鉴于此,我们要重视参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地位,在培训前,要做好调查,了解参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培训,最想得到哪些方面的指导.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之后,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改变现在培训课程的“预设”特征.培训课程的“预设”特征指课程表是培训机构提供的,没有考虑或者想当然地认为一线老师需要那些课程,没有进行调查;有时课程表是为讲座专家量身写作的,尽管这种课程对于扩大接受培训的教师的知识面、视野等或许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走出培训课堂很容易“烟消云散”,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又会重走老路.只有确立了参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培训有针对性,使我们的培训能够带来最大的效率.(2)培训中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参训教师的监督作用.在授课形式上,要改变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专家引领为主,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培新方式,让参训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困惑,与授课专家、教学同行们一起探讨,来生成教学内容.在培训中,有些人认为那些有经验的参训教师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这些看法是错误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只是有些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知识体系成旧,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所以才会不愿接受.如果我们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有效,相信我们的参训教师定会是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以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授课专家的考评工作,这个考评要以参训教师的意见为主要依据.虽然当前的培训评价也存在,但是这个评价的逻是从单一的教的方面来建立的,而缺乏对教师专业逻辑的建构以及对接受培训教师的关注,而没有从受训者的角度去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受训者在认识或行为改变方面的评估来衡量,但几乎所有的评估都缺乏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的评估.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授课教师的教和参训教师的学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评价更客观,更加有参考价值.(3)培训后跟踪交流,给予参训教师在真实教学现场的指导.如今的培训结束后,授课教师和参训教师就不再有联系了,这不利于培训效果最大化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即时交流工具的使用,如:通过互联网建立公共信箱、群等网络形式进行交流,学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等特点,使专家和学员以平等的姿态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功能的延伸.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中,我们将把我们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和相关的案例上传,供各位学员做深入分析和细节评析,促进各位学员更好地开展后续研修,经验交流,探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帮助学员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选择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便捷,为授课教师和参训教师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将培训不断地延续下去,是参训教师得到更长久的学习.

为了我们的教师培训事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坚持参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