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7 浏览:17207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它与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同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也有自身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生的特殊性,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 键 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161-1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剖析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职校学生的特殊性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工作才具有具有实效性.笔者试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剖析.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高职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入学年龄为15-17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通常称为青年初期.三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活正是他们人生最关键的青年初期,这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更是人格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2-18岁是第五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处于这时期的人开始关心探究自己、社会以及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意志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自我意识发展明显,处处表现出自尊心和自信心;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动机明显分化等.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1.角色比较:首先,中职学生多来源于被高中淘汰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考入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经过三年高中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磨练,文化基础底子薄,自制力低,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将来考虑较少,缺乏进取心.文化基础差、纪律观念弱、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而且求学目的不明确,多数情况下,选择职校实属无奈.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某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选择职业学校,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和针对性把握不足,对职业生涯往往也没有清晰的设计

2.角色期待:从校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对中职学生充满了期待.我们都希望毕业后的中职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从业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懂得与他人合作,既能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又懂得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现实中的中职毕业生,很多都没有完成角色期待的转换,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

二、加强中职德育工作的对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们往往存在着生理成熟与心智不成熟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寻求自立与依赖的冲突、心理闭锁与交往需求的矛盾等等.另一方面,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少,认识问题还不成熟.因此,坚持以德育为首,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说服力的德育工作,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并影响其终身.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可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罗杰斯指出:“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事情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程度的喜爱.”教育首先是要使人成人,然后才是使人成才.对于中职生来说,我们关注更多的不应该是他们多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首先考虑怎样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


(二)日常生活(非正式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与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杜威把教育分为两种形式: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前者能够提供一种确定性的和有目的的训练,即我们所说的德育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德育教育.后者是偶然的、无意识和间接的德育教育,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展开.杜威认为,尤其在道德教育领域,后者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他更主张通过非正式教育提高德育水平.

生活实践是道德的重要资源,没有生活的磨练,不会有道德的提升.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学校中学习外,还要到企业中去实习.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更多的人.因此,职校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三、结束语

德育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