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41 浏览:115952

平泉县教育体育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学前抓启蒙,小学抓养成,初中抓规范,高中抓内涵”为培养目标,使广大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要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低年级更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利用晨会、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班级常规》.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拘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针对这一条,我每天主动向学生问好,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我都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学生潜移默化,慢慢都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成为懂礼貌的文明孩子.每天都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回家时与老师说声“再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二、加强监督,强化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学遵守.例如要求学生在大课间做操时,要快、静、齐,每次做操时,我总是早早到操场上,进行表扬最先做好的同学.并反复强调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强化和循环后,原来当做操的铃声响起后学生仍在操场上随意走动、说话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音乐一响就迅速站好,自觉做操.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声的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把它排整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等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不会打扰别人等.因为只有从最细微的小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另外我县目前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与学生一起踏步、做操,无疑对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示范作用.长期坚持下去,必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引进评价激励机制,能激发低年级儿童的进取心.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谁的常规做得好”;评出“遵纪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和“体育之星”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循循善诱,使孩子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