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80 浏览:144121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15-01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此,我们尝试并探索“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的载体便是 “导学问题单”.问题单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它关注的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导学问题单”是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教师能更好地放手,但前提是要对“导学问题单”所呈现的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度.那么,问题怎样设计?首先,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深入思考;另外,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再有,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导学问题单”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它严格地控制了教师的 “教”,放手让学生更好地“学”,真正为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而怎么写作的.

一、课前积累、个人展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前积累、个人展示环节着眼于学生语言的积累,积累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成语、古诗、名言,与文本有关的小诗、故事、儿歌、谜语、演讲等.每节课进行1-2分钟训练,贵在长期积累、天天坚持.本环节的设计既起到课前热身准备的作用,促使学生以饱满高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设计与安排不断温故知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积累和个人小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问题导学单的设计,为生本课堂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单中自主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确定为初读感知、字词过关,结合课标上的年段目标,具体到不同的年级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又分别有不同.

低段:学生能在初读的基础上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浅显地知道文中的人物及事件.识字、写字教学应是低段课堂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上要有时间保障.学法上要讲究策略,教师宜用丰富的形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用反复的过程巩固落实识字写字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准确地拼读音节后,去掉拼音认读,通过熟字换偏旁、联系生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过好字词关.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扶着走.


中高段:学生通过初读达到“准词、顺句、通文”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能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总结学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初读感知、字词过关是学好课文的铺垫,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中高年级教师在这个环节则应很好地掌控时间,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及时恰当地评价小结.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归纳,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课标指出,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找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合作任务.学习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自由合作、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积极探究出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总结学法、畅谈收获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结课时,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能积极交流展示,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把书读好,是一种收获;写会生字,是收获;积累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是收获;通过读书,感受到乐趣,这种情感体验是收获;能自信展示,体验成功,也是收获.

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并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二是留下悬念,情境创设做铺垫,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古人作文有“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说,授课也是如此,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结中,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延伸和铺垫.起到课虽结,思不断,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无定法,在对“少教多学”策略的探微中,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尝试探索“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能激发广大教师深度思索课堂,再一次掀起新的课改思潮,探究更高效有趣的教学策略,从而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齐白石云:“学我者生,仿我者死.”课模的推出,是我们对课堂的探索与思考,是小小的改革与创新,是希望广大教师在认真听课与反思总结中,学到一两点实际的做法,在不拘泥于课模,不断学习、反思、创新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