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的引入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33 浏览:104978

摘 要:课堂引入是备课时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开端可以引领学生自觉甚至积极地进入对未知的探索中.所以,如何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引入,一直是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的课题.

关 键 词 :引入 激发 兴趣 有效

新课程改革已多年,相应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已趋于成熟,但与之有关的讨论从未停息过.本人从事教学工作也已十五个年头,但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教.怎样把一个对于老师来说很熟悉但对学生来说完全陌生的知识能让他们理解进而掌握,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越来越觉得这不但对于老师来说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一门永恒的艺术.所以,备一节课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进入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如何引入让学生接受的自然,同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培养独立分析的思维,这对于一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一谈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反省和总结出的一些常用的课堂引入方法.


1、对照类比法.如函数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对于这个名称并不陌生,因为初中早已学过函数概念和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所以,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为什么又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它和初中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你还记得初中所学的函数的概念吗?接着先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然后引入新概念,让学生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变化?从表象和内涵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概念不断进化、完善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严谨之美.而类比的方法用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研究上,也非常的恰当.因为之前已经学习过指数函数的概念以及其性质图像的研究,所以直接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自己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这样学生既体验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又对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印象深刻.

2、设置悬念法.以前在讲根式的概念及计算这一节时,因为涉及的是比较单一的计算,往往几乎没有什么引入,基本就是照本宣科的将课本内容顺下来,觉得学生掌握的也还不错.但经过多年的教学,现在觉得这样的课也可以设置一些小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会先设问:4等于多少?83等于多少?那你觉得164表示什么呢?它等于多少呢?你在初中见过指数是分数的形式吗?比如,41

2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会计算吗?813呢?你能猜测出它们的含义吗?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不知道12次幂是什么意思,但是可以通过把4化为22,再把指数相乘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当然,虽然学生会算,必要的道理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讲解明白,但这样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锻炼了学生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同样在排列组合这章中,尤其当刚上课学生不太安静时,我们可以抛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班里每两个学生都要对一次话,那要说多少次呀?你会算吗?今天班里有同学过生日吗?你猜测一下,班里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的概率会多大?安静下来好好听课,学完这章,你就能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大大提升了本章内容的趣味性,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3、趣题引入法.在指数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中,课本上是采用一个增长率问题和一个和碳14衰变有关的问题引出指数形式,但这两个例题有以下问题:一是呈现、理解题目时间比较长,二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列式就需很长时间,三是从它们的形式严格来说并不是指数函数,四是对学生来说比较无趣.所以,本人认为换为以下两题比较好:一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等以此类推,写出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和x的函数解析式.二是:《庄子》有云: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并写出其中的函数关系式.这两个例子易懂、有趣,更重要的是直接引出了接下来要研究的两个函数:y等于2x和y等于12x.省时的同时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得到的函数,培养自信心.

4、趣事引入法.在必修(一)中,在学习完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后有一节内容是体会几种增长函数的增长速度.这时用“澳大利亚兔子事件”(书中本章题目的图片背景)引入不但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下面一题可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增长: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有以下两种回报形式的投资:一是每天10万,二是第一天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等以此类推,以一个月为限,你会选择哪一种?很多学生觉得既然老师这样问很有可能是第二种,但又觉得不可能吧,那么少的回报怎么能与第一种比呢?接着给学生时间让他通过计算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马上意识到第一种函数关系是一次函数,第二种函数关系式指数关系,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第二种方式仅最后一天的收入就是229等于536870912,远远超过第一种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爆炸式增长”.

5、开门见山法.不是每节课都可以用有趣的问题开头的,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无法借助旧知识引入,又用有趣味性的问题设问很牵强时,我们不如开门见山,一定要避免为了引入而引入.直接进入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更能突出重点,直奔主题.比如在学习函数的三要素以及如何求定义域、值域的问题时,就可以直截了当,把握时间迅速让学生进入到解题的理性思维中,这样对学生追求探索新知识更有利.

6、联系实际法.在立体几何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中,很容易联系到我们身边的事物.这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去找线面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面和面的平行、垂直关系.包括做题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位置关系的判断问题,都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如笔、本、书、桌面等使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更直观,从而解决问题.还有排列组合中的“照相”问题,概率中的“”问题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怎么写作于生活的功能.

7、动手实践法.比较典型的就是椭圆的定义与方程这节课了.提前让学生(同桌一起准备就可)准备好所需东西:厚纸片、图钉、线绳.上课时,同桌可以相互配合,将细绳的两头系在图钉上,让细绳松弛一定程度,将图钉固定在厚纸板上,把一支笔套在绳上绷紧,转圈在纸板上画图.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动点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它的轨迹就是椭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会更有感触,更易总结出椭圆的定义.接着可以追问:改变图钉之间的距离,你会发现什么?不但可以使学生总结出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也可以体会a一定的情况下,c对椭圆形状的影响.这样的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敢于猜想、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品质.

除了以上引入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实物演示法、游戏法、温故知新法等.当然,由于教师的认识程度、分析角度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引入设计,但都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有效性.引入的问题应紧密与本节课内容结合,有效的为进入内容进而理解内容怎么写作.一定杜绝为了引入而引入,或是上公开课时的一种“表演”,开始讲的天花乱坠,后来与主要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课堂只能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误人子弟.其次,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一定的趣味性,最好是吊足学生的“胃口”,有想“吃”的,才会觉得“饭”香.否则,一开始就无趣,就很难让学生一节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听课和思考问题上.

如果课堂是一部电影,那老师就要做一个好导演,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才能用好的剧本将学生这个主演吸引过来,用充满想象的故事勾起他们的表演,使他们自觉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