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就业指导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58 浏览:20022

摘 要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出完善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怎么写作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当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生就业岗位,又要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教育的实际影响,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问题

1.1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一是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中并没有就业指导部门,有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划归学生工作,统归学生工作处管理;有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合属一个部门,这样导致就业指导部门成为二级机构的下设科室,主管就业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工作分工较多,难以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全校就业指导工作作整体性思考.在机构延伸方面,校院(系)没有贯通的执行机构,校级就业指导机构在院(系)没有基础辅助机构.

二是没有把就业指导纳入学科建设体系.就业指导虽然已经纳入课程,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校内科研项目中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支持力度也不足,更没有划拨专门的就业指导研究基金,导致就业指导领域的科学研究较少.

1.2就业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作人员,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目标决定了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将到企业一线从事工作,而目前就业指导中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教育,高职学生依据自身专业、学历定位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力度不足.导致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定位不准,思想保守,不愿意到企业从事技术、怎么写作等方面的一线工作,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工作,直接影响就业率.

目前高职院校重视求职能力指导,但就业指导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就业方针政策、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内容,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和职业发展指导.在帮助学生或者引导学生通过个人专业、认知、兴趣、性格等方面综合衡量、探知上的思考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都将有计划地安排或自行到企业开展顶岗实践活动,顶岗实践既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一次练兵,又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就业体验,就业指导并没有把学生顶岗实践纳入指导内容,学生易忽略对实践岗位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如果在顶岗实践中遇到挫折,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就业倦怠.

1.3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就业指导形式多采用报告会、讲座和大班授课的群体性指导,缺乏师生的有效互动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实践机会较多,在校时间不固定.在信息时代,学生普遍通过新媒体来沟通和掌握资讯,而就业指导对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的使用不够,就业指导信息覆盖广度和强度较弱.

1.4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一是就业指导专业人员欠缺.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时间均较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较少,大部分工作人员均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党政干部或专业教师兼任,只有少数人员获得了职业指导的资格,而这些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本身已有专职工作,导致工作主动性和专业性不够,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情绪.

二是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工作积累不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缺乏就业指导的系统学习,更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多数为大学毕业生和转岗干部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行业新业态和企业用人标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多局限于于发布就业信息、统计就业率和毕业生等事务性工作,而有针对性地结合高职生特点开展就业指导的工作开展较少.

2完善高职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2.1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党委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促进高校发展的命脉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学校各职能部门、基层各系部要积极配合、组织和落实学校下达的就业指导工作,全体师生(尤其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一盘棋”.高职院校应成立校级层面的就业指导委员会,由校级领导挂帅,纳入就业、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建立就业指导中心统筹指导全校就业指导工作,增设就业干事职位,分配至各基层单位具体负责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2就业指导与顶岗实践结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学习到企业一线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学生就业指导要与高职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加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认同教育,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身职业岗位、树立乐观积极的就业观,避免对“产业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职位的不认同,陷入“眼高手低”的误区.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应增加学生顶岗实践环节的指导内容,指导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准确定位自身,使个人的职业发展取向和个人就业方向不断调整,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将来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应教会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体会企业的管理文化和员工技能素质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角色体验.

2.3就业指导与高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据专业特色进行专门设计,技工类院校可设计以“鲁班精神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师范类院校可设计以“蜡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经贸类院校可设计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等,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感化、浸润作用.高职学生通过认知企业文化,理解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企业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热爱专业、苦练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2.4就业教育要实现家、校合力

当前,高职大学生普遍为“90后”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的就业干预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意识和就业方向、区域等都将受家庭直接影响.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对学生就业的实际影响,建立与学生家长的直接联系,向家长宣传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减少家庭对学生就业造成负效应,形成家、校合力的就业教育模式.

2.5坚持使用新媒体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多媒体的发展,高校学生普遍通过移动多媒体获取信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微博、飞信、手机报等新媒体的使用,突破沟通的时间、空间障碍,实现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就业指导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2.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不断争取有关社会力量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协作,如目前国家在骨干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创新建设中建立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建设,通过制度设定调动社会上的有关专家、企业家、校友等一同参与这项工作.笔者所在高校建立“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和“校内专业导师”制度,分别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校内专教师担任导师,在就业、创业、专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高职院校要通过外引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人员壮大指导师资队伍,还要通过对现有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政策学习和有计划地外派到企业人力资源岗位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应专门成立校级就业指导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就业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和提高素质,笔者所在高校于2010年成立了就业研究基金,支持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就业课题研究,就业指导教师不应只是政策宣传者、信息发布者和就业课程讲授者,更是就业工作研究者和就业学科建设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