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职业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58 浏览:19085

【摘 要 】我国高等本科院校存在专业结构错位、专业设置趋同、计划色彩严重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今后需在增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自主性、职业需求调研工作,需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全程职业规划与指导、重视情商教育、提升实训和实习实效等方向加以强化和提升.

【关 键 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都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下进行招生,传统的计划色彩任然非常浓重.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乃至课程设置都要受教育部门的各种指令安排,没有与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真正对接.从而造成我国高等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高等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在长期的追求“数量”中贪大求全,造成了严重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专业设置趋同、结构错位与缺位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和理论化,缺乏实践论证和职业化设计.第三是教材与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与社会职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第四是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另外包括各种实践基地建设明显不足,学生实践锻炼机会过少.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我国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情况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也即只有47%的毕业生对其就业感到满意.具体而言,本科院校大学生在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其中非“211”本科院校仅达到49%,“211”院校的毕业生情况相对烧好,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54%,勉强超过半数.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生职业能力某种程度的缺乏和无奈.

二、加强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宏观思路

1.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主体地位,建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优化机制

我国早期设置的专业目录与计划指引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步骤和方向,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个人就业意愿也由无条件服从组织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原有的专业结构也随即出现了各种工序矛盾.虽然近年来高校也在根据职业特征变化进行各种专业调整,但受制于管理体制,这种调整过于缓慢.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单纯追求数量的驱动下,专业设置缺乏社会需求调研,专业设置盲目性较大.今后的改革中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下放专业设置权限,让高校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人才需求能一定程度自主设置专业.当前申报或调整专业过程中,高校的主体地位还难以体现,其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受到现有管理体系和专业目录限制过度,造成高校在专业调整方面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人才培养僵化与结构性矛盾.


2.抓好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掌握社会职业需求趋势

不同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环境,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高校需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优势和积极灵活特性,充分调研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能根据社会技术发展变革和社会分工趋势掌握未来职业能力特征和职位需求趋势,从而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高校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结构真正与市场需求相对应.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市场竞争意识,各行业的发展更是衍生出此前未有的新兴职业.如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下,涌现出极具智慧属性和移动互联相关的新职业.如网络编辑、动漫设计、智能物流、健康咨询、健身怎么写作等快速发展.

三、促进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微观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化能力建设,强化职业应用能力全程指导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想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水平,首先必须从建设师资队伍入手.要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中哪些是基础学识课程,哪些是需要掌握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于基础学识性课程,主要在于基本理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大学生良好世界观的构建和基础知识的积淀打下良好根基.而对于具有应用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则需要配备一支具有良好职业能力训练的师资团队,或者说有一支“双师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而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程深度教学.

2.做好大学生四年学习规划,建立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也将就业指导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当部分高校存在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大四毕业突击培训等现象,造成就业指导成效不明显.调查显示,多数高校仅仅针对大四学生开展系列就业讲座,更多的是如何面试和应聘技巧,而缺乏长期系统的就业规划辅导.因此从大学生入学开战时就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与指导,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方向有较为清晰认识,进而围绕就业目标开展职业能力培养,从而在掌握专业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重视职业情商教育,提高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高校本科教育中,除了一般基础知识和实训、实习锻炼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就是学生的情商教育.在现代职业能力体系中,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还要求必须具备团结协作、不怕吃苦、能受挫折的能力,也即情商的教育.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面对挫折困难时,会显得从容乐观,会更勇敢去克服和面对,这是现代职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现在的诸多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该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但整体上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如根据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数据分析,当年我国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类型中,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体育户外类活动相对较多,满意度超过80%的有3项,尚有提升空间.具体而言,今后还需在课外辅助、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强化.

4.增加课程实训内容,积极拓展专业实习平台

基于职业实践能力需要,必须从课程着手,提升课程实训内容比例和实效性.一方面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理论多结合实际,突出现实职业应用现状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的实践结合能力.如在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和研讨,布置课外市场调研,配合实践考察与分析总结等,都将有效提高课程的实际针对性以及与实践的结合度.其次是需要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训基地协作,从而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不断将职业最新信息和专业课程所学进行不断融合与创新,从而快速融入职业环境并不断提升自我.学生只有经过课程实训教学和实践基地实习过程,才能真正提升其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职业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