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37 浏览:57351

摘 要:比较优势与集聚分别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而新贸易理论舍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石:要素禀赋差异.很少文献研究比较优势与集聚在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的同时决定,而相关文献可按基于专业化的分析、基于垂直关联与外部经济的分析、基于经济地理的分析三条脉络进行归纳.

关 键 词 :比较优势;集聚;专业化;垂直关联;外部经济

中图分类号:FO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2-0063-06

空间经济理论被视为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在与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紧密关联的集聚力量中,比较优势是否还能决定国际贸易流量与模式?把比较优势与集聚力量结合起来研究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的同时决定的文献很少,根据掌握的文献,笔者按基于专业化、基于垂直关联与外部经济、基于经济地理三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一、 基于专业化的分析

国家专业化通常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集聚的力量有可能提高专业化程度,或相反.Krugman 和 Venables(1996) 模型有两个IRS(increasing returns)部门,专业化可能产生于部门特有的集中力量,但由于要素不能跨地区流动,集中力量仅仅促进了部门集中而不是所有IRS活动空间集聚.Amiti(1997)结合了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但模型没有前向关联(工人不能移动,公司不能运用中间产品投入),模型的设定也不能产生集聚.Ricci(1999)模型包含一个IRS产业(由两个部门组成)与一个CRS部门,IRS产业直接受制于集聚力量,IRS产业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生产效率差异产生了比较优势与区域、部门的绝对优势;工人根据可得到的相对效用水平移动,集聚力量内生,消费拥挤外部性制止了工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地区,结果是:(1)集聚力量减少了受制于集聚效应的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因为该活动吸引了更多的非该国专业化的比较劣势的公司部门;(2)贸易成本的减少激励了经济活动布置在大规模的市场或更高生产率的市场,两种市场激励不一定同向甚至反向,所以贸易成本的减少不一定增加集聚,甚至可以逆转地区间的集聚模式;(3)尽管国家专业化于比较优势商品,但比较优势提高不一定与专业化提高相关联,如果国家的扩张是相对生产效率改变的结果,比较优势提高也可能降低专业化.这是因为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可以同时改变,绝对优势引出内生集聚,而集聚又通过命题(1)降低专业化.

Venables(1999)模型有大量产业,集聚力量使每一产业集中在单一国家,国际分工模式不是唯一,同样的国家可有不同数量的产业种类与不同工资、不同真实收入,国家可通过运用政策抓取更大比例的世界产业而获利,由于李嘉图式的技术差异,分工均衡时,产业也可布置在比较劣势的国家.Forslid 和Wooton(2003)把比较优势引入克鲁格曼经典的中心模型,比较优势成为分散的额外力量,分散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中心模型的稳定性,传统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促进产业集中,该模型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首先促进生产集中然后促进生产分散.比较优势模式存在时,一体化将促进国际专业化生产,尽管中心国家更具有吸引力,国家依然可以保持产业份额.

以上关于比较优势、集聚力量与专业化的观点都不太一致,三者关系也比较模糊,依赖于模型的设定条件而可能有多种均衡结果.标准H[CD*2]O模型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在StolperSamuelson机制效应下,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单向的国家间相对要素收敛.NEG模型则没那么清楚,FKV模型里专业化与贸易成本的关系是非单向的,NEG绝大多数模型检测设国家为初始的同一,没有比较优势,于是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Epifani(2005)把禀赋基础的比较优势并入标准的NEG框架,解决了NEG经典文献里由于多重均衡而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关于一体化与专业化关系的模糊性,认为如果要素禀赋在FPE(factor price equalisation)设置之内,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比例相差不是很大,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集聚力量促使与自由贸易水平相关的超专业化(over specialization),也促使相对要素的超调(overshooting),即要素与要素丰裕度的关系逆转:当两个要素比例相同的国家充分一体化时,每个国家中丰富的要素反而将更加昂贵.如果要素禀赋在FPE设置之外,两个国家要素比例差异很大,即使存在集聚力量,专业化、要素单向关联于贸易成本,这正如传统贸易模型的含义.

新经济地理的文献通常依赖于ad hoc dynamics(特殊动态)来研究均衡的稳定性,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来加以证明.Peri(2002)拓展了动态经济地理技巧,分析贸易成本下降时国家专业化的演化.由于贸易成本下降、集聚经济上升,国家可以从专业化于一个部门而受益,但是专业化部门以及要素重新配置到该部门的速度严格依赖于要素重新配置的成本以及比较优势.劳动市场刚性以及比较优势有助于把一个国家锁定于目前的专业化模式,减慢要素重新配置的速度.Peri(2002)模型与OECD国家专业化、劳动市场刚性的事实一致,可归纳如下:早期贸易自由化与递减的贸易成本(20世纪60 年代)、相对小的劳动市场刚性与贸易伙伴相对高的要素禀赋相似度,上升的贸易自由化导致此阶段大量的要素再配置,甚至逆转现存的专业化模式,但不是所有国家在这一阶段面对大量要素跨部门重新配置时都加强了他们的专业化模式.接下来的贸易自由化阶段(20世纪70 年代与80 年代),由于上升的劳动市场刚性而导致更高的要素重新配置成本,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降低了要素重新配置的速度,同时,由于历史上的比较优势或者由于偶然性而决定的专业化模式在影响专业化方面变得更重要,国家的专业化模式被锁定.进一步地,当贸易成本在一个比较优势的世界中极小时,我们不一定预期未来的国际专业化将进一步提升.

二、 基于垂直关联与外部经济的分析

贸易自由化带来了生产链的国际碎片化(fragmentation)与垂直关联公司的集聚.Deardorff(1998) 等贸易理论家认为,碎片化时一个国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区段,比较优势来自于H[CD*2]O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或者李嘉图技术差异,他们强调怎么写作业创新,特别是交通与通讯产业创新促进了国际碎片化,这表明贸易成本持续下降时产业结构主要由要素成本差异或者技术差异所决定.垂直关联公司之间经常在相对要素密集度上差异很大,但也会集聚在一个地区,许多的工程部门、汽车制造部门倾向于在装配工厂附近集聚,这些部门因接近购写者、销售商带来的收益比要素成本更重要.Amiti(2005)分析了贸易自由化下的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垂直关联公司的区位,把垂直关联产业引进两要素H[CD*2]O模型,资本与劳动在国内的产业间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流动,这与新经济地理的国家同一规模、相同技术渠道的单要素模型不同.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成本、NEG的需求链接(demand linkage)两种力量驱使上下游公司的区位决策,两种力量均衡依赖于贸易成本,由自给自足到中间水平的贸易自由化可导致上下游产业集聚在一个国家,这与比较优势相违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与更低水平的贸易成本将导致碎片化:区位选择建基于比较优势,要素也将收敛于H[CD*2]O模型的预测.模型政策含义是,由于垂直关联与贸易自由化,巴西、印度、中国这样的大国不一定只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可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笔者认为即使在这种条件下的主导产业还是应该根据比较优势,辅助或关联产业可以稍微偏离比较优势,如此才能取得长期最大的动态比较优势.

地区间的生产成本差异通常来源于投入供应的当地化,但当地化的投入通常是上游公司生产的中间商品,于是投入的区位内生并依赖于消费品公司的区位.Hwang 和 Mai(1989) 通过构建上下游的两个垄断者的两期博弈把这种相互依赖模型化.第一期,上游与下游公司同时选择这样的区位:区间左边是港口,原材料由此进口;右边是市场,所有消费者布置于此.第二期,公司对中间商品与消费商品都设置厂价(mill price),公司区位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则依赖于三类商品(原材料、中间商品与最终商品)的单位交通成本与投入[CD1]产出系数.Pontes(2006) 运用Hwang 和 Mai(1989)的思想构建了局部均衡博弈模型,但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与生产成本都有差异,更多消费者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生产成本,区位模式依赖于单位劳动成本、市场进入与垂直关联的相互作用.如果交通成本较高,公司集聚在拥有更大市场的国家(如果垂直关联强度足够高,集聚也可以发生在国家).然后,交通成本的下降使得公司区位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这个过程可能有两种不同形式:如果垂直关联强度低,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如纺织业),交通成本的降低将导致碎片化:生产布置在低成本国家,而配送与设计布置在更大的市场;相反,如果部门的投入产出关联强度高(如汽车、飞机、医药品、电子等工程部门),集聚继续保持,但是集群的位置转向低成本国家.在模型里,比较优势(单位劳动成本)、集聚(垄断竞争力量)与垂直关联同时起着作用,力量的均衡决定了生产区位的均衡.

传统贸易理论通常在框架中进行分析,但经济现实是多个国家、多种商品、多种要素的,框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Markusen和 Venables(2007) 建立了多个国家、三种商品、两种要素、多个阶段的贸易模型,模型首先从两种商品的情形开始分析,然后把生产部门X碎化为两个地理上分开的生产活动(C和A),C代表ponents(元件),A代表assembly(组装).碎片化通过经济活动的要素密集度、国家的要素丰裕度和贸易成本影响生产模式.碎片化导致贸易成本低的国家可以专业化于与其要素禀赋匹配的出口活动,而贸易成本高的国家则运用碎片化作为进口替代的一种方式;劳动力丰裕而且贸易成本低的国家进口元件、出口装配产品,而贸易成本高的国家进口元件,但仅为本地市场组装产品,后者的碎片化可能减少了贸易流量.Markusen 和Venables(2007) 认为,碎片化提高了大多数国家的福利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福利,然而一些国家会损失福利,这些国家开始时最为适合专业化于一体化商品X的生产,但不适合个别生产C 或A;碎片化带来的效率收益会降低商品X的相对,福利损失的国家初始的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尽管世界范围的贸易成本下降提高了碎片化时期的贸易流量,但有一系列国家不一定如此,至少在贸易成本变化的某些区间不一定如此.中等贸易成本的国家,如果要素禀赋与世界平均水平差异不大,则有可能利用碎片化分解他们的生产和贸易,劳动丰富的国家可以进口元件C、当地组装A,而不是进口整件的资本密集型商品X(但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Y),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元件C、国内组装A(同时进口Y).

集群(clusters)来源于特定产业层次上的马歇尔外部性(ME),集群内公司受益于邻近同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创新活动.传统观点认为:高级部门或者技术密集部门创造ME最强;应给予创造ME的公司提供补贴,补贴价值等于外部性价值.Rodr1guezClare(2007)认为,ME不是特定产业的内在属性,产业不一定在所有地区、所有阶段都创造ME.许多国家试图通过出口加工区促进基础制造业发展但并不能成功创建产业集群或从ME中受益(Altenburg and MeyerStamer,1999).即使某个产业能够创造ME更强,但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已从集群ME中受益并得到了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国际使得进口替代的国家集聚利益无效,支持ME最强部门的进口替代政策不一定可行.Rodr1guezClare(2007)认为,ME来自于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并检测设ME来于生产技术,最有效的政策是直接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而支持ME的进口替代政策只有符合比较优势时才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存在产业间的范围经济的外部性,并大到足以补偿不具比较优势产业的贸易损失,那么对进口替代部门的补贴也会提高福利,美国20世纪80 年代后期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就是如此.有效的政策还包括减少交易成本,使得公司愿意运用现代技术,即使运用现代技术意味着对其他许多的中间生产商更加依赖,而进取的政策是国内自己生产关键的中间投入,台湾的塑料与模型制造产业就是如此(Wade,1990),吸引FDI生产某些专业的中间投入也是有效途径.促进集群的政策还包括R&D激励(税降、对个人与集体创新项目的嘉奖等形式),鼓励甚至部分金融支持长期战略研究,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与重要大学、研究中心的技术创造.

三、 基于经济地理的分析

新经济地理需求导向,更能解释富裕区域间的产业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供给导向,更能解释要素禀赋差异区域间的产业间贸易.经验研究表明,要素禀赋解释生产结构与贸易模式比集聚经济更有效,但两者都重要(Dis and Weinstein,2002).Hanink 和Cromley ( 2005)建立了多市场的冯图能模型,分析两个国家开展贸易后的国家内部经济地理变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四种产业在每个国家的初始配置建基于当地的要素禀赋、区域需求、贸易成本、内部交通成本,一旦贸易开始,四种产业在每个国家的生产将重新配置,模型结果表明地理在国内与国际贸易中都很重要,接近性尤其重要;在真实地理意义上,贸易国家内部有效邻近区域比区域受到贸易影响更大.


空间距离也会影响比较优势的力量.Gallup和Sachs(1999)认为,高昂的交通成本可破坏国家的出口表现与经济增长.Limao和Venables(2001)认为,距离、落后的基础设施或者为基础设施落后的周边国家包围的地理位置,都可使发展中国家的交通成本数倍于发达国家,交通成本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流量,内陆封闭国家的交通成本大约高于同样的海岸国家50%.Venables和Limao(2002)建立了分析距离的经济效应的框架:经济活动中心既定,由中心向移动时,经济结构与收入将随距离变化,世界将分成有着不同生产活动、要素与真实收入的区域,有些出口导向,有些进口替代甚至有些自给自足.框架建基于两大传统经济模型:其一是冯图能的“孤立国”,中心区位既定,更远区位出口商品到中心区位取得更低、从中心区位进口商品付出更高;其二是H[CD*2]O贸易理论,固定要素禀赋的区位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商品.两大传统的结合使得生产结构与贸易模式依赖于两大国家特性(要素丰裕度与区位)与两大商品特性(要素密集度与交通密集度)的互动.要素依赖于产品的交通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度的互动;交通成本降低了遥远地区真实收入;交通成本下降而引致供给的增加会使贸易条款改变,会增加遥远地区真实收入,但减少中心地区真实收入.Venables 和 Limao(2002)还研究了新贸易活动的区位选择,遥远地区不一定是新贸易活动的糟糕区位,因为距离已经反映在要素之上;新活动区位选择依赖于现存活动与新活动的要素密集度与交通密集度的比较.虽然该模型以不变规模收益与完全竞争为检测设基础,抽象了NEG的累积因果进程,但模型结果还是丰富的,而且引入了城市体系的分析,我们可把它视为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经济学结合的基准模型.

传统比较优势模型一般忽视交通成本,但如果不存在贸易摩擦,贸易流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贸易模式除了被生产成本驱动以外,更可能被贸易成本所驱动.因为交通成本的存在,生产成本的比较甚至不在全球范围之内,而仅限于那些足够邻近的可以进行贸易的国家之间.Deardorff(2004)把李嘉图模型改为一般均衡框架,考虑了具有贸易成本的比较优势命题,并提出“地方比较优势”(local 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相对于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是贸易成本节省的国家的比较优势,与相对于整个世界的比较优势相区别.“地方比较优势”意味着对比较优势的测量把交通成本并入生产成本一起考虑,在这个意义上,把该术语称为“区位比较优势” ( locational parative advantage) 更为恰当,因为这个术语可运用到任何距离.具有贸易成本的比较优势命题是:如果贸易成本很高,世界基础的比较优势可能与贸易不相关,相反,它的贸易会依赖于与那些临近国家的成本比较,因为与他们进行贸易的成本最低.在地方比较优势基础上,一国可能进口那些在全球比较优势基础上预期出口的商品,反之亦然.

市场规模是NEG模型的关键变量,NEG模型深入研究了市场规模在专业化中的角色,并把连续的贸易成本变化引入到Helpman 和 Krugman(1985)框架,但绝大多数的NEG模型放弃了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比较优势.Gottschalk(2002)发展了Helpman和Krugman(1985)模型,并检测设国家间的要素比例与市场规模截然不同但其他方面相同,在一个贸易成本由零到无限连续变化的的一般均衡框架中分析了要素比例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作用.贸易在IRS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制造业)与CRS的土地密集型部门(农业)展开,要素在部门之间可以移动但不能国际流动,没有中间投入.数据模拟表明,如果要素比例差异很大,要素比例是工资与生产区位的主要决定因素,独立于市场规模.发展中国家密集投入到制造业的要素非常稀缺,如果它与这些要素非常丰富的国家开展贸易,有可能完全专业化于农业生产.如果要素比例相同,即使在正的贸易成本的条件下,从规模经济得到的收益也可能补偿由贸易得到的效率收益,于是,在制造业上具有轻微比较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成为制造业核心和工业品的净出口国家.市场规模可以成为制造业具有强大比较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因为大市场允许他们更大程度地开放贸易以维持当地制造业.市场规模可以解释诸如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在20世纪90 年展自由贸易而没有破坏到产业结构,但具有非常不利比较优势的小国走向贸易自由化的每一小步都经常足够破坏到当地产业.

四、 简要评论及启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对静态,不考虑要素的时序变化,同时要素国际流动受到限制,而来自于区域层次的城市化外部性、来自于特定产业层次的马歇尔外部性、来自于公司层次的规模报酬递增,都使得比较优势动态化.集聚力量经常与外部性、范围经济与规模报酬紧密关联,更与要素充分流动的贸易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紧密关联.集聚力量改变了初始的产业比较优势,如果初始产业是比较优势的,那么集聚将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如果初始产业是比较劣势的,那么集聚对比较优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这还需考虑世界市场的垄断竞争力量.由于要素流动,比较优势的区际格局也会变化,原有的丰裕要素会流出本地区而造成要素丰裕度的下降,反之亦然.

两种贸易理论,传统的以供给为导向,更贴近自然界,现今的一切生产要素与供给都来自混沌时的土地;新贸易理论以需求为导向,更贴近人的,理论的演化也体现了科技进步使得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约束,而以人为中心配置生产.而可持续发展与环保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供需均衡,两种贸易理论需要更加紧密的融合.当今国际贸易以“北北贸易”为主流,“南北贸易”为支流,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更适合以基于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解释区际贸易也更适合应用比较优势理论.

集聚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如果组织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把集聚要素(如同企业家)并入理论框架,但是这个要素的是公共产品,数量也难以确定.科技也是产业组织方式,Grosan和Helpman(1991)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把科技与人力资本并入比较优势模型,解释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新贸易理论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结合的典范,或许我们还可以把集聚并入动态比较优势模型,作为贸易演化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又一源泉.

iew, 43:357-377.

RODRIGUEZCLARE A. 2007. Clusters and para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ial policy [J].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82: 43- 57.

VENABLES A J. 1999.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industries: clustering and parative advantage in a multiindustry model [J]. The Scandin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 (4): 495-513.

VENABLES A J, LIMAO N. 2002.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 a HeckscherOhlinvon Thu¨ne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8:239-263.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M]. [S.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gglomer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TAN Yuhua FENG Bangyan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Abstract: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gglomeration are the core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trade theories respectively, but the new trade theory abandons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difference of factor endowments. Few literatures dip into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pattern by the parative advantage and agglomeration,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divide the bases of trade into three types: specialization, verticallylinked or external econom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Keywords:parative advantage, agglomeration, specialization, verticallylinked, external economy(责任编辑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