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69 浏览:157943

【摘 要】目前,国内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从研究的领域上看,有父母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测量工具的研究、父母效能团体训练及干预研究等等方面的研究.未来可以在统一概念、拓宽研究领域、加强父母教养效能训练的研究等方面加强研究.

【关 键 词 】父母教养效能感;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父母教养效能感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国内(大陆地区)现有的有关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文献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

父母教养效能感是源自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育领域内的延伸.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根据这一概念,父母教养效能感所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在家庭教育领域内成为成功父母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对父母教养效能感概念的界定一般都沿用了于志涛(2005)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定义:父母个体对自己成为胜任、有效的父母的能力信念和能对子女的行为与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信念.父母教养效能感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教养能力,所以,父母教养效能感在家庭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测量

目前,在国内,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大多采用自编量表对父母效能感进行调查分析.段丽琼(2007)根据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借鉴Coleman&Karrake等人编制的《小学生父母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维度划分以及相关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问卷,按照规范性和严密性的操作程序,分析与检验了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证明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的基本要求,可以作为今后评定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的工具;于志涛从Bandura的“三元交互作用”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根据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多种效能感问卷,遵循“领域完整”与“领域特殊”两个原则,编制问卷,进行测量,通过对初测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记,可用以评估初中生父母自我效能感;李燕燕借鉴 Coleman 和 Karraker编制的母亲教养效能感问卷,以及国内外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题目,两次实测后对320份有效问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4个维度和19个项目组成的母亲教育效能问卷;施跃健在对中小学生父母教养效能感的调查分析中也编制了一份中小学生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测查问卷,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6 分评分.

(三)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对于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是从父母个体因素、孩子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探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总体上,父母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相关显著,孩子个体因素则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相关不显著.

对于一般儿童的父母来说,父母情绪、邻里关系、教师交流、父母健康、父母性格、父母性别、教养经验、孩子发展状况、父母职业和朋友支持10个因素能够预测父母自我效能感.其中,父母情绪的影响最大.父母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父母自我效能感有直接的影响,其中父母个体因素的作用更大.孩子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分别通过父母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父母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的影响.而对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来说,文化程度与身体状况因素能预测流动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其中,文化程度因素的作用较大.在父母个体因素里,除了性别、年龄外身体状况、情绪、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孩子数量与流动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相关.

(四)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 父母教养效能感与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于志涛认为从总体的路径趋势来看,诸因素中除子女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外,其他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实际上都是以父母教养效能感为相似度检测机制的.他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主要是通过4种相似度检测机制发挥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它们包括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父母教养效能感能够影响父母个体的教养目标设置、教养能力的认知建构以及教养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和使用,能够调节教养动机,激发父母对教养任务的注意倾向,控制教养过程的无序状态.父母教养效能感还能够影响父母个体在教养任务中的选择过程,使父母能够积极应对教养过程中发生的挑战性任务.


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养方式有时可以作为相似度检测变量影响父母教养效能感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例如,彭咏梅将父母教养效能感作为前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相似度检测变量,用Amos来检验,在母亲-女孩消极教养模型中母亲消极教养方式的相似度检测作用显著,母亲教养效能感对女孩问题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表现为教养方式的完全相似度检测作用,其他模型中的教养方式都没有显著的相似度检测效应.

2. 其他父母教养效能感相关研究

除了研究父母教养效能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父母责任心、儿童自主性、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以及灾(地震)后父母群体的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裴佩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效能感与父母责任心各因子及总分都存在显著相关;李燕燕对母亲教养效能感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进行了研究,母亲的教育效能感与儿童自主性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母亲教育能力效能感与儿童总分及自我依靠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其在不同职业上的差异显著;雷秀雅等人认为高教养效能感的父母能使患儿的康复效果提高,低教养效能感的父母则使患儿的康复受阻;在灾后父母群体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相关研究中,翟瑞等人和曾贤贵等人都一致认为震后家长群体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并且在曾贤贵等人的研究中进一步表明父母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一个潜变量影响生活满意度.

3. 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心理干预及培训研究 (1)心理干预研究

杨兢在2006年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利用专门编写的《父母教养效能感培养训练方案》对被试进行了团体干预和个别指导,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该实验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提升有明显效果.

高玲玲等人利用实验组(只接受医院常规的产前教育)和干预组(除常规的产前教育外还接受有关“父母准备”的产前心理辅导)对照比较了心理辅导对初产后6 周妇产的父母教养效能水平的影响,发现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2)父母效能团体训练

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有三个不同理论取向的父母培训课程——人本主义取向的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简称P. E. T),行为主义取向的积极父母教养课程(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简称TripleP)及介于两种取向之间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nessParenting,简称S. T. E. P).国内学者一般采用的是父母效能训练(P.E.T)和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TEP).

父母效能训练的理念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家庭教养理念,其首要的目标就是改变父母的传统教养理念.它有两大原则:不一致原则和问题归属原则,三大技巧:积极倾听,我—信息及冲突解决双赢法.

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是Dynkmeyer 和McKay1976 年基于阿德勒的理论和Dreikurs 的工作发展起来的一套范围广泛、有组织、有连续性的亲职训练方案.STEP 包括十个主题, 即团体会心、的教养态度、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父母的自我改变、积极倾听、问题所有权与表达我的信息、鼓励有方、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家庭会议、教育的原则与挑战.它主要是针对正常的父母,而非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父母.

在对父母效能训练的研究中,有的采用P.E.T,例如袁萍华对父母效能训练如何本土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则采用S.T.E.P,例如潘子彦等人(2008)以天津两所小学的家长为对象做了一次S.T.E.P 效果研究的尝试, 发现它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的某些方面, 但对另外某些方面的改善却不太理想;吴航则整合了父母效能训练(P.E.T)、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T.E.P)以及相关理论制定了训练方案,对幼儿园家长进行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结果表明父母效能团体训练对于提高父母教养效能感有成效.

二、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展望

(一)统一概念

当前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虽然大家都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来界定自己所用的概念,但是具体内涵还是有着差异,所包含的结构或维度也差异较大,而且在定义上也各有不同.

(二)拓宽研究领域

目前,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领域还相当狭窄,只局限于其与少数变量的相关研究,也只停留在探讨其的一些影响,虽然有一些父母效能训练的探讨与尝试,但真正对父母效能感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并不多见.

(三)加强父母教养效能训练的研究

虽然在已有的有关父母教养效能团体训练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尝试探讨如何让其本土化,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这方面研究的探讨,有助于父母效能感具体的应用到中国家庭中去.

总之,已有的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还满足不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多做一些对实用有帮助的研究,这将对解决国内家庭教育的很多实际问题提供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