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报》传播湘西本土文化的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44 浏览:146253

【摘 要】 《吉首大学报》“本土文化”副刊发表的文章对于研究和传播湘西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后副刊进一步发挥传播本土文化的路径是:立土,彰显副刊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打造新阅读环境下的文艺副刊品牌;增强读者意识和加强审美导向;加强与读者的关联互动等.

【关 键 词 】 吉首大学校报;文艺副刊;本土文化;传播功能;实现路径

本土文化既是副刊的文化个性之所在,也是副刊与受众之间的文化纽带之所在.冯骥才认为“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1]张鸿雁指出,“任何城市都存在着传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习俗等,还包括政治传统与优秀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可歌可泣的精神文化,这是城市人格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本之一.”[2]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精神特质.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是本土的就越贴近读者,也就越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湘西有着醉人的旖旎风光,有着神奇的异习殊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描写湘西:湘西,一个充满诡谲传奇的秘境;湘西,一片淳清脱俗独具乡土神韵的土地;湘西,一个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地方等《吉首大学报》报在传播湘西本土文化方面不失为高校中的典范,其为挖掘、弘扬、宣传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而专设的 “本土文化”副刊曾受到过《中国教育报》的高度关注与评价.“本土文化”设有湘西人物、湘西揽胜、湘西探秘、民俗风情、神秘湘西、宗教祭祀、史海钩沉等多个栏目,读者能通过这些栏目较为系统地“窥探”大湘西文化.从创刊至今,时间过了九年,“本土文化”出了百余期,这份颇具特色的文艺副刊今天已成为吉大学子了解和探索湘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对外展示湘西文化的亮丽窗口.


一、《吉首大学报》在传播湘西本土文化中的功能分析

1.对研究湘西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故事、传说、民歌、花灯等资源丰富,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湘西人勤劳耐苦、文化内涵丰富, 民族性格中又有重情爱美、浪漫天真的成分.湘西文化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以巴文化为干流,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3]“本土文化”副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方特色,且广泛全面、生动丰富、真实可靠,为研究湘西民族文化提供了“原生态”的素材.比如“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价值内涵探析”(刊载于2009年12月31日“本土文化”版)对土家民居的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作了详细记载,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民俗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研究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如《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酉水船歌》(刊载于2009年5月4日“本土文化”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介绍了散播在湘西酉水流域地区的被视为土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金色盛歌,生动再现了湘西土家族的民间文学风采与民间语言艺术的特色,也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与劳动生产等一系列民俗文化现象的基本面貌,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2.传承湘西民族文化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历史上是三苗部落文化、楚巫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融合汇集之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五光十色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冰箱”和“文化聚宝盆”.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湘西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有的濒临失传.在本土区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报纸副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优势地位.挖掘、保护、传承湘西民俗文化,即是“本土文化”的创刊初衷.“本土文化”办得土色土香,是《吉首大学报》最具辨识度的一个版块,历来深受读者喜爱.它以散文的笔调解读湘西文化,以敏锐的嗅觉去体验文化的变化,以图文并茂的直观形式解读深邃的文化,挖掘湘西的文化底蕴,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记忆,传承文化血脉.“本土文化”副刊开设的《湘西人物》、《湘西揽胜》、《民俗风情》、《神秘湘西》、《史海钩沉》等栏目,用历史的考证、文化的探究、民俗的追寻,将尘封的历史、散落的典故、遗失的记忆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使民族文化渐渐渗入到湘西学子的骨髓与灵魂深处.

3.对外推介“神秘湘西”的一扇窗口

湘西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和文化传统.她远离省城长沙,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既是中部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过渡地带, 也是中部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交汇点.境内奇峰耸立、滩险水急, 旅游资源丰富; 但这里又岩厚地瘠, 气候多变, 旱灾水涝频繁,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个民族的聚居之地,风俗习惯扑朔迷离、丰富多彩.

湘西的文化是神秘的,如果说儒家文化是理性文化,祛魅文化,那么湘西文化就是一种巫性文化,附魅文化.在湘西,崇巫信鬼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大量湘西地方志对这一绵延干年的文化传统有过详细的记载,甚至是被世人称为信史的《二十五史》,也免不了将志怪笔记中的神奇怪诞之事,混入有关“武陵”的记载之中.这些巫性文化沉淀在习俗之中,成为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湘西地区的唯一一份高校校报,《吉首大学报》在推介湘西本土文化上可谓不遗余力.“湘西揽胜”用清丽淡雅的文字展示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对湘西地区的生活习俗和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了生动再现,“宗教祭祀”记录了湘西人敬神信巫, 进行的各种娱乐、祭祀活动“湘西探秘”则探寻了湘西这片神奇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的许多远古的神秘文化现象,等“本土文化”版展现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湘西文化.“描述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整合, 一种提升, 它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4]那些掩映在大山深处的僻地边城、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村落, 通过“本土文化”版中各类文艺作品的描述, 成为人们解读“神秘湘西”的窗口, 充溢着湘西人的生命情趣、展示了湘西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