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理解和言语生成过程看口译者的主体性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33 浏览:97362

摘 要 :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口译的地位更加凸显.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思维理解和和言语生成的角度对译员的翻译活动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强调口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关 键 词 : 口译者 思维理解 言语生成 主体性

一、引言

口译是集听、说、读、写、译之大成的即席性很强的多任务语言操作活动,目的是使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双方借助译员的口头翻译进行准确、有效、流畅的沟通.但口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是涉及多知识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钟述孔,1991).口译即时性、即席性和高端性的特点决定了译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口译效果.口译活动始终体现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吕炳华,2005).

对口译者的研究,中外相关领域都有不少论述,西方主要围绕口译训练、口译中语言和质量问题、错译漏译等现象.口译认知机制与信息深层处理程序,成为当前西方口译研究的核心议题(Pochhacker,2004:86).这其中,基本认知素质与口译专项技能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口译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工作记忆在口译(主要是同声传译)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更是口译认知研究的热点(Danks etal.,1997;Christoffels&De Groot,2005).相比之下,中国的研究更关注口译的实际效果,强调不同场景下口译实践技能和转换技巧的训练(包括各种形式的口译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刘和平,2005:55—56).但“对于一些口译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如口译活动中的思维规律、心理机制等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更缺乏口译技能系统训练的理论研究”(王斌华,2006).“口译的理解与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语言信息从原语形式通过信息概念转换到译语形式的三重过程中,译员不但要通过语言知识对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更需在信息开始发布时同时启动和激活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辨识、阐释、推理、综合和分析,准确地建立起异语交际双方共识的信息概念,才能成功地将原语形式转换为译语形式,完成口译任务”.(王斌华,2006).这一系列过程与译员的内在存储和技能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知识的调动和技能的使用都直接影响译文的水平和质量.

二、主体性、思维理解及其过程

主体性是认识者和实践者(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思维理解指的是某种针对原语内容、原语逻辑关系、相关认知信息等语言外信息或原语中关键的个别词语,所作出的职业化认知心理反应,即人脑在复述原语主要内涵时所进行的技能性认知整理行为(鲍刚,1998).

口译“思维理解”是在听辨与“语段初加工理解”基础上,对感知的原语整体进行准确、全面语篇浓缩的特殊加工过程.语段初加工理解是指对由短句、复句等构成的具有一定段落性完整意义的“语段”进行的理解,即“意义单位”的建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心理学中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加工(王苏、汪安圣,1992).“自下而上”的加工指译员在听辨的基础上迅速对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群进行语义查检,同时视情况做出语言处理,然后进行意义加工,建立该语段的“意义单位”,并将这一过程纳入话语整体语篇理解的轨道.“自上而下”指译员启动原语主题、交际环境和语境等相关知识,从原语意义预测、作辅助性语义查检并迅速对关 键 词 语等进行理解加工,再进行语篇的整体理解.

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语言外的信息补充都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的口译研究者、法国教授Danile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公式(Gile,1995):C等于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等于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其中,“等于”并非指完全等同,而是指上述三项相互作用的结果.“+”非算术加法,而是相互作用的介入.

从Gile的口译理解公式中及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口译理解过程中,译员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

三、思维整合及言语生成

口译人员需在特定时间内,对原语进行现场转述.它主要针对原语内容、逻辑关系、相关认知信息等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分类和综合,为语言的生成做准备.“语段初加工”后,译员有了一定较完整的原语信息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译员不断叠加另外的原语信息,形成一个语段接着一个语段延续下去的意义单位群组合,逐渐辨别出整体层次上的语义,构建起话语的整体意义,建立起所要表达和传递的内容.

口语的生成包括两种主要信息的编码和转换活动:(1)思想代码至语言代码的转换.说话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编码,以使它转换成具有句法和语音结构的言语信息.为此,说话人需要运用某一语言的句法规则和音位规则,选择恰当的字词确定句子、短语等形式,以表达在构建阶段意欲表达的思想内容.(2)言语代码至生理的、运动代码的转换.说话人为了发出言语信息的声音,必须将言语表征转换成一套运动指令,“由运动指令来规定产生系统的各个生理机制,特别是发音器官的活动,发出每个音素的声音”(彭聃龄,1991).


这一系列过程意味着说话人经历了从思想构建向目标语语言形式转换的“深层至表层”的“构造、转换、执行”的“三部曲”过程,如右图所示.

翻译中的意义生存过程始于源语发出者的“源语思想”,途径“译者的理解”和“源语思想的主观加工和重构”,最终译语得以输出.显然译者的理解处于翻译意义生成的中心位置,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口译人员的言语理解和加工及言语表达,在口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度的.与笔译一样,口译活动的客体是由话语(文本)、说话人(作者)、听众(读者)三者共同构成的复合体.一方面,译者与原语、原作者甚至原语文化处在共在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译者与他所处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读者之间处在交互关系之中.译语取向的翻译主体性处在各种张力之中,译者是操纵的也是被操纵的.译员须在对翻译客体进行深入了解、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功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