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漫议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97 浏览:146485

[摘 要 ] 从学生视角入手,以广东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到大学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出三方面原因,即社会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时借鉴哈佛公开课和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从学风建设、教材修改、学生主体、实践课堂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多角度举例说明,尝试提出改进思修课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公开课;学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4104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门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自2006年在全国高校实施以来,教育部一直非常关注思修课在学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组织高校教师进行思修课的培训.这6年来,思修教材编写组致力于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思修课的教材内容已经过3次修改(2007年、2008年和2010年)[1].


为了了解广东高校学生对思修课的看法,笔者对广东高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3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思修课普遍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50.41%的问卷填写者上思修课时走神,43.09%对于思修课没有任何兴趣,62.60%所在班级课堂沉闷,很少人听讲.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该课程,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何思修课屡屡遇冷呢?

近年来,思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成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吴倬归纳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教学目标[2].王建新提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人格的感召力、行为的亲和力、知识的吸引力、视觉的冲击力和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3].李大健倡导“生活化教学”[4].刘博指出,思修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价值建构过程,所以,教学语言、内容、情景、方法和评价都应该“生活化”[5].周军认为,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心态分析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交流讨论的教学形式是思修课程建设应注重的[6].吴琼等把实践教学的形式分为三种:感受式(如参观展览、法院旁听等)、体验式(如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话剧或小品表演等)和践履式(志愿怎么写作、主题宣传等)[7].贺俊燕探讨思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8].谢玉进则引入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修课的启示,提出“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精心设置议题,吸引学生关注”[9].韩建磊等研究思修课的考评体系,提出“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方式多样化、考评标准细则化及考评结果表述方式多样化”[10].张云莲强调思修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11].林楠认为,要提升思修课的实效性,应在授课中践行“生命意识的唤醒,日常生活的回归和心灵世界的启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课”成败的关键,陈大文引用教育部长周济发言强调:“课开得好不好,学生喜欢不喜欢,关键在教师”[13].

以往研究大多从学者或者老师的角度给出建议,几乎没有大学生参与研究.因此,我们项目组决定从学生的视角探索思修课遇冷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式,尝试提出能被一线教师和学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议,着重解决如何将思修课的理论知识切实应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项目]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高校与世界名校接轨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

[作者简介] 林慧华(1979-),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创新项目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蔡丹霞(1992-)、李丽莹(1993-)、黄嘉敏(1992-)皆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其中蔡丹霞和黄嘉敏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

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瓶颈”问题,让思修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二、课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来,学生普遍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反应平淡、课后更没有发掘思修课的价值.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思修课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国际化、信息化与个性化的影响

触屏时代,大学生不断接受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多重冲击,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对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领悟的思修课反应冷淡,甚至认为思修课中的某些观点是过时的.此外,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只关注与自己日后工作有关的学科,考取各种迎合企业需求的证书,认为上思修课是浪费时间.

(二)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

1. 师兄师姐的“引导”

大学强调自主学习,老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师兄师姐的引导更为占先.大部分学生尚未开始上思修课,就已经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思修课不重要,不用认真听课”等负面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忽视思修课重要性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一开始上思修课就有抵触情绪.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对思修课不重视的观念传递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2. 考核方式的单一

大部分学生在思修课的第一节课就了解到,思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开卷考试.小道消息说到时“重点满天飞”,所以,大部分学生觉得临考翻翻重点就可以了,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思修课本身的内涵与价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导致学生厌倦

1. 内容重复,过于理论化

思修课的内容和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接触到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赵兴宏等对东北大学1689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9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重复,其中认为大量重复的学生18.9%[14].重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认为以前学过了,没有新意,不需要再学. 此外,思修课本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实际内容却让大多数同学大跌眼镜.比如: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目录中的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境界”非常“对口”,但通篇都是讲理论,没有贴近大学生活的案例,缺乏时代气息.

2. 教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课主要是单向灌输,或辅以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师只求“多、快、省”,只告诉“是什么”,不说清楚“为什么”,而且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和动力,考完试很快就将课程内容忘掉了.这样学生又怎么可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呢?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了让思修课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思修课教学:

(一)学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食堂、课室、宿舍楼、校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组织与其相关的各类比赛、活动,例如,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比赛、模拟法庭、讲座、辩论赛等,让学生领悟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于现代人职业生涯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时事案例分析大赛值得借鉴.在这场赛事中,“三国杀”“非诚勿扰”、现场秀等时尚元素都被糅合起来,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学习并运用思修课上学到的理论,就日本核辐射、重庆的户籍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誉为是“最享受的理论学习”[15].这种针对学生群体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来开展活动的做法,无疑会得到学生的青睐.

(二)修改现有教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43.09%的受访者认为改进思修课要先改进教材.对于哪个最适合思修课的教学模式,79.67%的受访者选择案例分析法.受访者认为,当前思修课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讲理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没能到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所以大家对该课程热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国家设置思修课,目的是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16].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太过于理论化,学生不喜欢,这样不仅达不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使得思修课口碑愈下、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1. 引用研究数据

在思修教材中,用数据“说话”,可以使内容更真实可信.例如,在讲解自制力的时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每次让一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给他一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的话,会再给一颗作为奖励.研究人员后续,10年后,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优秀”[17].这样的数据,有理有据,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弥补思修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使学生产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讲解“信念”的时候,结合奥运健将的例子,如刘翔2008年伤退和2012年摔倒,及其决定2016年继续奋战的故事,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在讲解《劳动法》的时候,可以用毕业生因简历查重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乱签合同被骗等案例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气”、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运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对广东几所高校的调查,作为必修课的思修课堂上,同学们都急着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课做自己的事情.

针对思修课普遍遇冷的现状,我们在寻找解决办法时,不得不提到上海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以及哈佛大学公开课中的公正课和幸福课.陈果的思修课在网上非常受欢迎,被广大观众称为真正的“心灵鸡汤”.她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学积淀,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哈佛公正课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哈佛幸福课则主要探索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政治体系不一样,意识形态大有不同,但是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仍有相通之处.据我们的调查,有50.83%的问卷填写者希望通过思修课学到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等内容.无论国内国外,这些都是学生渴望探讨的.当然,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兼顾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继承、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对思修课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可做以下尝试:

1.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道德两难,指的是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18].它们挑战思维和道德极限,让人进退维谷;同时,它们也使大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检测设你是参议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个通缉犯.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们的工作,说出你哥哥在哪.这时你会选择亲情向撒谎,还是会选择对社会的责任和忠诚配合呢?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桑德尔式的“两难”问题.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诚的公司雇员,工作努力且回报丰厚.但有一天你发现公司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在生产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剂.这时你会怎么做?”[9].贴近学生生活、设置道德两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还可以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发现其实思修课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主动去学习.

(2)以教师切身经历引发学生共鸣.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幸福课》的讲师泰勒几乎每节课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讲解“不现实的信念”的时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追求一名女子无果的故事.其中,他母亲对其不切实际的鼓励话语、他对自身不够清醒的了解、他当时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时的言行举止,及后来尴尬的情境,都说得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泰勒老师过后再对相关概念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很容易会心会意[20].复旦大学思修课教师陈果也经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会将自己在加拿大留学时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在混杂着众多国旗中寻找属于自己心灵安慰的五星红旗这种真切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时,爱国主义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学生与教师在这种经历分享和心灵交汇中,最容易产生共鸣[21]. 2. 课堂上尝试进行游戏和竞赛

思修课要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采用当下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课堂游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课堂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可借鉴比较火的“百万富翁”或 “开心辞典”的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每次课下课后,学生提前到学习委员处报名参加下次课游戏,每节课报名10人左右,全班轮流参与;

(2)老师在课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有关的题目,全班同学也可以分小组轮流出题;

(3)每次课报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师一道题,以快而准为原则,再筛选出5名学生参加决赛;

(4)参赛者答对一题后再回答下一道题,答对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一旦答错,参赛者必须退出比赛,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数.10道题封顶;

(5)参赛者遇到难题时可以使用两个“锦囊”:求助现场一名学生;或30秒内在思修课本找到答案.每个“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学轮流参与游戏,所得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能够赢得比赛,便会认真听讲,同时预习课本知识,在“游戏”中领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用处和意义,从而形成学习和运用的良性循环.

3. 课后拓展,开设思修课论坛

由于思修课的课时设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课老师在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接触.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建议设一个思修课论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情景(时事热点、校园案例、两难困境、个人困惑等).网上讨论也可以作为课程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帖、寻求帮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相关的最新文章,课下“充电”.由此,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思修课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实现.

(四)改变单一考核机制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思修课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通过出勤、论文打分,期末则开卷考试.由于“论文基本上是走过场,老师不会仔细改”,考试也很容易,大多数学生平时就不会费心去学.因此,我们建议,思修课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只占总评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估,还可以试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的三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得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

(1)课堂参与:如课堂辩论、讨论、提问、参与竞赛等方面的得分.

(2)小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题展示、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得分.

(3)网上论坛:如发起议题、参与讨论、分享咨讯等贡献分.

(4)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做义工得分.

四、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近年来,思修课遇冷,传统教材内容和教学、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面对教学“瓶颈”,思修课课程改进迫在眉睫.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践、改变单一考核机制等方式,为思修课注入新的活力,让思修课走出理论的“塔”,深入学生世界,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