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不应忽视城市社区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77 浏览:1386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已经两年多了,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让基层群众见到记者的身影.记者在基层采访中结交了朋友,增长了知识,树立了形象,写出了鲜活的作品,受到群众欢迎.

“下深水,抓活鱼,让新闻接地气”,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 “走转改”活动的具体体现.

笔者在地市党报从事记者工作多年,近年来侧重基层一线采访,对“走转改”活动有了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认为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应该科学定位基层,不能把基层片面地理解为乡村,“走转改”不能只瞄准“农村一线”,而应当把城市社区和居民小区也作为基层,让“到社区、居民区去”成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

只要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现在地市党报开设的“走转改”栏目,大都是“记者乡村行”、“乡村风景线”之类.记者到基层多是到镇村,采写的多是“乡村见闻”;编务会调度基层稿件也多是“乡村故事”.造成地市党报对城市社区基层“弱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来已久的.其中,采编队伍是关键因素,他们总认为社区居委会、小区就在城市里边,就在身边,称为基层有些牵强.因此“连线基层”的版面难寻“城市味道”.

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相比,地市党报从业人员的结构调整有些缓慢.采编队伍的顶梁柱还是当年跳出农门的60后、70后大学生,他们有的年少时从事过农村劳动,熟悉农村生活,对“三农”情有独钟.谈下基层采访,就习惯性地想到去农村,而不自觉地把城市社区、小区、居民隔在基层之外.中年记者是地市党报的主要力量,可由于地市党报强化时政新闻报道,他们往往被派到时政、经济新闻采访岗位上,对民生新闻尤其是社区新闻几乎无暇顾及.年轻记者是地市党报采编队伍的新生力量,伴随着报业改革,队伍迅速壮大,这些新生力量的成长大都沿着“家门-校门-报社门”的路径,即使是在城市长大,也对社区、小区缺乏必要的认知.


社区有着丰富的新闻资源.笔者对社区管理进行过实践和探索,感到社区管理是个新事物,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仅从小区内部管理结构看,就多种多样:有的机构健全,设有独立的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两者相互配合,小区管理有序,居民其乐融融;有的只有物业公司,缺少业主委员会,物业缺乏监管,小区管理不尽如人意;有的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人员交叉,责任不明,各自站不准位子;有的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关系僵持,矛盾层出不穷.再从其他关系上看,更是错综复杂.

因此,记者必须沉下身子,边采访边学习边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科学评判新闻事件,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推进小区科学管理,这正是广大业主所期盼的.特别是记者走进小区采访,居民有了倾诉对象,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向记者说出来,记者边采访边疏导,会让热点降温,会把基层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带给党委政府,记者成为联系党委政府、社区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去年9月,笔者所在小区里的十几位老干部参加山东省老年人太极拳比赛获冠军,应邀参加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展演赛.老年活动队队长老孙想通过给表演队冠个名,筹点资金为队员做身服装.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老韩是热心人,积极支持.两人先去社区居委会汇报,没想到居委会主任开口便说:“居委会只对街道安排的事负责,居民自发的事管不了.”两人又来到街道办事处,得到的答复是:“街道只处理居委会报来的事项,老干部有各自退管单位,这事我们不管.”两人又去区委老,得到的答复是:“只管区直部门、单位老干部活动,小区居民的活动不管.”两人被推来推去,转悠糊涂了.有个记者发现此事有着代表性,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居住社会化,这些问题谁帮解决”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扩大党报影响力,支持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地市党报积极寻求“进社区、进小区、进家庭”的有效途径.地市党报应加大对城市基层社区的宣传力度,努力化解矛盾,倾听呼声,解决诉求.记者也应扑下身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才能走出报道“丢井盖、破水管、宠物大小便” 等小事的肤浅.

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任重道远.小社区是城市的基层,是新闻的大富矿.在推进新闻记者“走转改”活动中,地市党报要重视和关注社区、小区和市民,记者要下到基层社区,看看邻里关系,看看小区变化,让市民在家里能看到记者的身影,采写出“接地气”的新闻稿件,拉近报纸与市民、记者与业主的距离,让地市党报“顶天立地”,更好地进社区,进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为潍坊日报记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