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99 浏览:156685

[摘 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和完善的模式.就学术界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 键 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100460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符合高校特点、应对实践难点、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乃至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目前的研究作一综述,以利该研究的深入.

一、基本数据

1.发表时间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创业教育模式”为检索词遴选出298篇文章.以文章发表时间来统计,发现样本论文发表时间大多集中在1999年至2012年,并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作者概况

对样本中可以有效统计的研究者的职称来看,仅以2011年为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作者的比例达到40.2%,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比率相对偏低;从研究领域来看,比较分散,能明确专门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的作者有16人,这其中以中低职称为主.由此可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

3.发表刊物

对论文所发表刊物的级别、类别进行统计后发现,样本中的298篇论文有69篇发表在核心刊物,占据总样本的23.2%.对发表刊物的类别进行统计并分析后发现,样本中的298篇论文所发表的刊物主要集中在教育类和高校学报,其中教育类的刊物有107篇,学报类的刊物有60篇.另外,发表在创业就业类杂志上的有27篇.


4.研究角度

对所有的论文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角度有如下几类:一是以某地区、大学、专业为限定范围着手的模式研究,这一类别的文章有110篇之多;二是对比、借鉴国外经验后的模式研究,有28篇;三是独创冠名式模式研究,有27篇;四是以某一理论为指导的模式研究,仅6篇.

5.研究方法

样本中的298篇论文中有34篇论文是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论证分析,占总样本的9%,其余的论文大都只能归于普通的定性的文献研究.因此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仍然是处于初期,总体还停留在对这一问题的定性描述上.

二、研究特点

1.研究人员多,专家队伍少

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推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队伍中来.研究者群体呈现了年轻化、专业领域多样化的特点.当前明显不足的是,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高校还未设置相应的专业与课程,专门从事高校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人员严重缺乏.现有的研究人员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一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国外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队伍相比起来,还相差甚远.仅以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为例,专业从事创业学研究的教授就达到十几位之多,而全美国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多达200多人.

2.研究热情高,研究平台少

随着对创业教育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对创业教育研究的专门平台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日益明显.专业的期刊与杂志是创业教育研究者充分发表学术观点和增强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推进学术领域快速发展起到了一个平台的作用.据1991年美国的有关统计,相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刊物已经达几十种,其中公开认定的权威刊物有5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专属创业教育领域的刊物目前只有《创新与创业教育》.

3.泛泛而谈多,理论指导少

尽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增长,但观点雷同现象比较普遍.研究的入门门槛不高,文章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发展学科,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中,善用多学科理论,多视角审视、分析研究本体,总结发展规律,深化对学科的理解,增强对学科的实践水平,从而指导推进新学科的发展.

4.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从所选取样本的研究方法来看,除少数几篇选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和概要的描述统计分析之外,大部分都是定性研究,而且多数是泛泛而谈.极少论文选用到定量方法,整体缺少实证研究.一个学科领域发展和深化的条件与标准之一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普遍应用,以此推断,我国的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当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5.模式设想多,实际论证少

从样本中的论文主题以及内容来看,创业教育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仍然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主要集中为对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意义进行简单描述,有的还在讨论是否需要创业教育,大部分论文还停留在论题表层的分析与阐述.尽管这些研究对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益处,但准确地说,其学术价值不是太大,对于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三、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1.关于理想化模式与现实化模式选择的问题

“创业教育模式不是一种规划蓝图,而是一种践行指南,需要有稳定的体制框架支撑和灵活的机制运行维持,需要足够的资源当量供给以及资源渠道保障.而当前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是相对欠缺的,没有立足于长远的基础布局,使得其创业教育常常表现为就业教育的简单延续或职业教育的浅层改良.”[1]在此状况下,是坚守理想化模式还是基于现实条件寻求发展机会,这是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样本中的模式选择多为理想化模式,无法应对现实条件中存在的困难,不能有效实施并取得期望效果.因此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创业教育要求的稳定的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与现实中尚未完善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中,构建有效的现实化模式是学者们应加大力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关于目标实现的路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基本上是统一的.在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学者们将更多的研究精力放在了以狭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来实现广义上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建立以此路径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还是构建与狭义创业实践并驾齐驱的多路径的创业教育模式更符合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学者们需重点突破的研究课题.

3.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估问题

绩效评估体系本质上就是一根“指挥棒”,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中起到了定向作用.在理论界,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绩效评估的学术成果非常少.在实际工作中,现行的将量化考核和用人单位反馈、专家测评相结合的一般做法在效度和信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且在具体操作上也有很大困难.但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各高校自行其是,无统一标准,难作比较;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创业教育亦容易流于形式,在高等人才培养计划中也会易于将创业教育边缘化.构建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这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了,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