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872 浏览:132950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在完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选择、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利用公共艺术教育中新媒体和公共艺术教育上的共通性,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可以凸显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性.

关 键 词:新媒体;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54-02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怎么写作,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怎么写作的一种传播形式[1].对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是新媒体最大的特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代媒体和以手机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第五代媒体的普及和完善,使得大众化时代的个性化、个人化的传播成为可能,新媒体的出现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各种新媒体形态大都是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媒体信息形态之间的综合.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通过应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优势来更好地表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找到新媒体和艺术教育最佳的结合模式,体现艺术教育的创新性,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一、新媒体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的诞生来源于广义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中对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所进行的普及艺术素质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通过对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并促使其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走出来,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更加注重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且包括道德、人格、理想、情感以及身体的发展.教育“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2].

新媒体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其一,与传统教学不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没有固定的时空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虚拟的教室中进行教学.其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丰富的信息源和知识量,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利用课件中的超链接,链接到教学需要的网站去.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更多来源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新媒体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三,教学主体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不同,整个教学进程,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思考、积极的体验和探索,应该说这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一)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有明确的规范: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又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面对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还不健全的现实,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进一步提高认识是关键.第一,广大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使学生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完善个性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对学生普及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第二,要认识到其“不能为”的美育特征.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育.它不是万能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第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在充分认识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创建公共艺术教育沙龙,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沙龙使艺术理论学习放到了“课堂下”;可以利用微博、博客、飞信、群等新媒介,每周针对一个公共艺术教育话题,请师生共同研讨,最后将专家指导的评语、总结挂在博客网上,让师生同受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锻炼自身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


(二)学生通过网络选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

1.学生选择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必须包括一门必修课,两门其他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全校性公共艺术教育必修课包括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艺术必修课,其学分应占学生四年中被要求修习的艺术课程学分的一部分.全校性公共艺术教育核心课程,即每学期必须开设的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全校性艺术教育任选课课程应包括多种门类,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门类中教学理论和实践相整合的综合课程[4].学生四年内所选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不得少于三门,这三门选修课程是含括在学生的总学分中的.

2.可根据各学科特点,设置交叉、融合的新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学科背景优势,推动和鼓励教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这不仅符合新媒体环境下世界各国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大趋势,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开发特色学科的重要措施.像音乐与媒体,音乐与美术,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环境设计,产品包装与市场经济,还有许多富有特色和活力的中小型学科,如人文教育、广播电视学、科学教育、生物医学、市场营销等.可以想象,如果学广播电视学的学生能增加一些文艺知识,学建筑或环境的学生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学医学或是机械的学生多一些公共艺术修养,那么,创意思维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将闪耀出具有创新力的智慧火花,而他们所设计制作出来的作品将更有智慧,更加人文化,更具竞争力.(三)将新媒体资源融入到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建设中

国内外的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了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应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从而将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新媒体的出现更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首先是在宣传上,利用网络、数码设备,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活动讯息.其次,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与校外友谊单位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将活动拍摄并制作视频,上挂到网络上;未参加活动的学生可通过观看这些活动视频,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开辟第二、第三课堂,使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特色个性化,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大力渲染校园人文艺术氛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育人环境.组建艺术社团(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器乐等),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艺术学术讲座,建设校园广播网络、艺术社交网络,创办艺术电子报刊等,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开展艺术实践的平台.安庆师范学院的国家大学生文化教育素质基地开展的周末讲坛从2008年3月起创办,已成功举办96期,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成为校园的文化品牌,营造了大学的人文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文化和学术视野,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接触名家和课外思考的平台,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调研活动,将调研的新成果以形成报告的方式呈现,学习改进教育模式,创新教方法.通过校内与校外,保持与兄弟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联系.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

利用新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新媒体,将精美的图片和具有艺术性的动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吸引到课件画面中来,为学生的想象架起一座形象的桥梁,使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氛围中,实现具体向抽象的转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利用新媒体优势,开阔学生眼界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大量图片资料,这样多渠道收集图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避免了老师凭空描述带来的困窘,优化了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同时也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现、自主地探索,他们能够提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意见和尝试更多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远程教学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连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公共艺术教育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通过因特网访问所学公共艺术课程的信息,并通过e-mail、BBS、微博客、飞信、微信等传播媒介,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探索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优化了教学方法.

(四)利用新媒体功能,提高学生创意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教学,实现学习过程由单一而变成双向.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主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辩论,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并针对某一领域作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点评,使学生通过质疑、否定之否定、横向和逆向思维来产生思维上的联动和互动,由此而引发出更多的新设想、新构思.

正因为新媒体与公共艺术教育有众多类源性的特征,所以才具有表现方法、手段上的优势.通过新媒体,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和新媒体的共通性,才能在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地应用新媒体,从而展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