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语文文本要写作素材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88 浏览:31945

当代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素材仓库:一个是直接素材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一个是间接素材的仓库,装从书籍资料里得来的素材;另一个就是收集人民的语言的仓库.”第一个仓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我们虽很难进行干预,但可以引导;第三个仓库对学生来说有点高要求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第二个素材仓库上做些文章呢?笔者围绕“文本素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写作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发现了文本素材在写作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在写作训练时,我们完全可以向语文文本要写作素材.

一、把文本素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难的原因是没有大量的写作素材供自己选择,“写什么”成了最头痛的难题.的确,十几岁的学生生活阅历毕竟是贫乏的,生活空间是狭小的,阅读视野也不可能很宽阔.俗话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每天都接触到的语文教材呢?其实,课本里所选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写作素材库.走进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博大的情怀,感受到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到思想的大智慧;回归文本,从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是我们解决写作素材难题的一条捷径.

1.变文本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写作素材的外显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素材.这种素材的猎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阅读,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借鉴,把语文文本中好的词句拿来为我所用.让学生积累背诵语言并将之储存于大脑,这些语言将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如优秀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就是我们写作时的常客.当然,运用的时候,不一定是照搬原文,我们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写或仿写.我们来看一段仿写《阿长与〈三海经〉》的例子:“这使我产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能做到事,你却能够成功,你却有伟大的神力.打扰我们睡觉与泄露秘密的厌意,从此完全消灭了.”

2.变文本素材为自己的素材

阅读是一个相遇和再遇的过程.我们在面对两个文本素材的时候,思维的触角往往又会伸向与此类似的阅读积累.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阅读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表格来引导学生做好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举一例:

课本中的作品

这样整理之后,在写作练习时可以围绕写作主题,采撷和重组相关的文本进行写作.比如以“挫折”为话题进行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关注《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等,这些主人公都是敢于战胜挫折的英雄;同理,如写“孤独”话题文章,我们可以采集《爱莲说》《湖心亭看雪》《孤独之旅》等文章素材.以下就是围绕“孤独”,根据文本素材组织而成的一段文字:

孤独是轻易不妥协的一种态度.周敦颐――北宋哲学家,置身于污浊的世界中,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地隐逸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他情愿“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做一个大写的君子.孤独也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痴迷于“上下一白”的湖光山色,痴迷于欣赏山水的雅情雅致,更痴迷于对故国家园的精神坚守.孤独更是人成长蜕变中的一种养分.告别麻油地孩子的天真与懵懂,杜小康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中咀嚼到了生活的严峻和痛苦,同时也咀嚼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是,暴风雨之后,他在孤独中成长了.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文本素材有时候可以巧妙地转化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必要的筛选、整合和重组.

二、用文本素材唤醒学生的素材积累

所谓唤醒素材积累,就是写作主体调动他的各种感官,唤醒沉睡的记忆,让处于休眠状态的生活素材、情感素材等苏醒过来,使之重新复活,从而打开写作的素材之门,而文本则可以成为“唤醒”的媒介.那么,我们如何运用文本素材来唤醒学生的素材积累呢?

1.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本大书.这本大书需要我们手头的小书去碰撞去激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主要借助特定的文本情境再现或情境迁移的策略,让学生沉淀已久的生活体验走出记忆深处,流淌在笔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但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妨借助语文课堂,用文本素材唤醒学生心灵,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脉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联想.如我们讲到《羚羊木雕》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有类似的矛盾,于是有学生以“爱还是碍”为题写了一篇关于两代人隔阂的记叙文;当学到《香菱学诗》中香菱刻苦学习的情节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到某样东西时是否像香菱一样的痴迷,于是,有学生以“练琴岁月”为题写了一篇叙述练琴故事的文章;当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根据百草园素材,让学生回忆即将逝去的童年,于是,有学生写了《别了,童年的后庭院》一文,来描述自己童年后庭院的乐事等所有这些都是用文本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的成功典范,通过这种方式,沉睡休眠状态下的生活记忆被重新激活和唤醒.

2.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

所谓唤醒情感积累,是指重新点燃和释放情感世界中曾经的喜怒哀乐.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者运用文字总要表达他的情感,而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启迪心智、歌颂正义、鞭挞邪恶,能让读者发自内心的流泪、拍案、惊叹、悦动等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对话,尤其是与自己情感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沐浴,而写作则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写作过程中,可以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催人泪下的情节,点燃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愫.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的时候,我们通过这个特定时期特定身份的母亲形象,体悟对母亲的一篇深情,同时设置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父母,走进她的内心,激活对母亲的情感,然后用真情为佐料,写活自己的母亲.此外,我们还要通过文本素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用情操去滋养情感.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要我们找回自信,《过零丁洋》让学生懂得人活着的重要意义,《鱼我所欲也》表现的是关键时刻要学会取舍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心智启迪,暗示学生什么是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善于利用文本素材,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心养,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才有可能出现有内容有创意的表达.三、因文本素材引发学生二度创作


文本素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打开思路,在读写结合上寻找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就会丰富而生动.这里所说的“二度创作”,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巧用文本素材,关注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鼓励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素材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等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素材进行二度创作的方法很多:

1.借助文本内容改写

改写就是利用文本原有的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对其进行“再创作”.在内容上,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可以改变文章的题目,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删、改变一些情节等在形式上,可以改变叙事人称,可以改变文章体裁,可以改变问题语言,甚至可以改变行文顺序等例如,研读了《化石吟》之后,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运用第一人称把它改写成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读了《石壕吏》之后,把它改成剧本;读了《木兰诗》之后,把它改成一篇记叙文.不管是何种改写的形式,其原则是:要尊重原文,把握原文精神,体现原文精髓;同时大胆想象,富有新意,融入自己的风格,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进行表达.

2.依托文本空白补写

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也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文本空白进行补写类的想象练笔,是积累写作素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从“我”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我”离开家去万芳家还木雕时,“我”家中爸爸、妈妈、奶奶之间发生的事情成了一个文本空白.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文本去想象这个空白,然后用写作来填补这个空白,这可以提升学生挖掘写作素材的能力,加深其对长辈的理解.再如在教学《阿长与〈三海经〉》一文时,阿长写《三海经》的过程是一个空白,可以让学生根据阿长的情况去想象填补这个空白.此外,如“孔乙己临死前”“吕蒙苦读”“留在雪地里的刘连满”等,都可以成为基于文本空白而产生的写作素材.

3.顺应文本结尾续写

续写,是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测,对原文的结尾部分作恰当的延伸,使其更为圆满.这种续写的特点是读写结合,一般要经过阅读理解、联想想象、文字表达等步骤.续写可以培养学生预知事物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续写皇帝展示完成,回到皇宫之后的故事.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们可以再设置一个情境,检测如莫泊桑那天是最后一个来的客人,以“莫泊桑来了”为题,完成这篇文章的续写部分.此外,如“范进中举之后”“警官碰上了将军的哥哥”“于勒又来信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续写的素材.

4.依据文章内容拓写

拓写,就是以文本为依托,紧扣其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搜集文字、图片等各种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拓写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内容某个点拓展开去,紧扣课文又要走出课文,展开联想,敢于创新.拓写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由课文内容引发感想和议论,普通的读后感就是属于这一类,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一些人的“说”和“做”,然后以“说和做”为话题,续写一篇文章.又如教学完《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英雄”话题写一篇文章.第二是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作者)进行对话,如在学了《老王》之后,以“老王,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第三是对文中的某个人、某个物或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主张,如“我看孔乙己”“我眼中的‘那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很多,文本就是其一.书中自有学问和营养,实践表明,从语文文本入手,我们总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和方法.读写结合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有好处,我们只要去努力研究,就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就会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