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66 浏览:130095

【摘 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高校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文章从分析高校毕业困难群体的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职业指导在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为解决高校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 键 词】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对策研究

前言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及帮扶工作,但仍存在诸多制约该群体就业工作的因素,效果亦不容乐观.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

现阶段,影响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层面的微观原因.首先,期望值过高,存在择业心理与现实的矛盾.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追求待遇好、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的心理.其次,就业过程中过于被动,心理素质较差.有的学生交际能力较差,特别是来自经济条件困难的家庭,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自卑心理相当严重,害怕面对用人单位,对求职有畏难情绪.最后,在面试过程中学生因不会使用面试技巧,在面试过程中屡遭失败,无法实现就业.

2.家庭和学校层面的中观原因.我们发现,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遇和待遇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对家庭贫困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父母的人脉等资源为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则无能为力,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工作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而在学校层面,虽然就业指导工作在不断改革,但仅仅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等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怎么写作,未形成主动的局面.加之就业指导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社会环境层面的宏观原因.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实行教学改革,但效果却不明显,很多专业的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使社会需求的一些专业课程无法补进去,从而使学生在走进社会的时候,面临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诸多问题.此外,很多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上手,这就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对策

职业指导是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高等院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群体.

1.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正确认识自己.学校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知和分析自身价值时,必须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作好自我评估.

2.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合理定位自己.指导学生以最佳匹配的理念确立职业定位,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我们在对其进行职业定位时应当注意:一是要根据客观现实,处理单位、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二是要对自身条件与不同单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条件的匹配情况进行比较,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经过努力可以很快胜任有一定发展前途的职业岗位;三是要把握主要方面,不刻意追求完美,做到扬长避短;四是要将地域经济发展与职业定位相结合,争取寻求更多的求职机会;五是要审时度势,及时地调整择业目标.

3.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策略和目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策略和职业生涯目标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职业指导课程方面,我们不仅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并且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都有相关专家进行职业能力指导,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就业、为职业发展适当调整训练与学习计划.同时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择业技巧的教育,包括准备自荐材料、筛选就业信息以及参加面试时应注意的事项等.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组织模拟招聘和面试,让毕业生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最优秀的自己站在招聘现场,从而大大提高应聘成功率.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合理而正确的职业指导会使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