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指导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46 浏览:20836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一困难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急速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是413万,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而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毕业生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而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数量与社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教育部部长周济2008年12月3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会上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容质疑.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何在?出路又何在?

笔者作为一个指导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二)从大学生个人微观层面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道说:“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2、自身准备不足,生涯概念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三、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初步指导对策

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学毕业生是全社会的财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就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外,还要把握好就业市场,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完善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发挥协调作用.目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三大人才市场:一是教育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是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三是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营相似度检测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就业市场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但是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不够,往往使学生困惑而不知所措.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沟通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各地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完善就业市场还包括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推销,这是大学毕业生的一条重要的求职渠道.

3、构建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检测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政府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

注:此论文参加了四川省高职研究中心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创业学院(园)发展策略研究(编号:gzy1013)》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