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中的创造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35 浏览:130937

摘 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引导欣赏感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训练点,鼓励学生创造性想象;改革作业形式,发展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 键 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28-01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在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那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教学呢?

一、引导欣赏感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美术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期.那如何做到这些,就需要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品,以达到热爱艺术、感受美的事物的目的,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欣赏就是通过对艺术品、美好事物的欣赏,通过教师的引导、讲授拓宽学生眼界,使学生了解艺术品的内涵,激发学生一定的创造.

教师应使学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而这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世界,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才会对事物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在《寻找春天的色彩》一课教学中,我就带领小朋友们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色彩.如果只在课堂中欣赏图片来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色彩,可能小朋友们只能通过想象寻找春天的色彩,可能答案很统一.到了课堂外,来到大自然,小朋友们都显得很活跃,都很认真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此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各种景物的特点,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过程中小朋友都很好奇,小脑袋中藏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以前他们从未发现的,小朋友从中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找到的春天的色彩,通过校园中的寻找、观察,学生们找到了春天的色彩,也使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创造出了更加美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训练点,鼓励学生创造性想象

美术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田地.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训练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想象.许多人觉得想象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让学生胡说、乱说.其实不然,想象也是需要有一定的依据的,这样的想象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精彩的作品.我根据这一点,自己设计了一堂课.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点.我提出“我们来做个拼盘游戏好吗?”一听到游戏,学生们都异常兴奋,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在四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随便抽取其中四张小纸条连起来读,会发现有奇特的效果.一位学生大声读出他收到的四张小纸条:“红红晚上在树上行船!”然后我们随即问答:“什么船?”“龙船!”“花纹怎么样?”“蛋糕样!”“还有别的吗?”“面条和冰淇淋!”又有学生说:“方小明冬天开着一辆长脚的汽车!”等接着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纸条上的组合来画.有了这样的意境,他们更加得心应手,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想象,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更是开阔了思路,感受着创造的欢乐.

三、改革作业形式,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作业不仅要使学生的美术知识得到掌握、巩固,还应开发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等潜能,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如教学《陶艺脸谱》一课时,由于书上版面有限,内容往往不够丰富,所以仅仅靠书本,学生所学就非常有限,而教师可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及图片,以弥补教材不足,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收集了不同戏剧种类的脸谱,内容丰富,乐在其中,提高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另外,也可在绘画结束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画后感或总结经验.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美丽的头饰》一课是手工制作,在教学中着重注意作业的实用性.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将所学知识选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制作中为自己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头饰,要求美观、实用.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非常喜欢,做起来劲头十足,既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展示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因而,我们应该在让学生丰富生活基础的同时,更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自由联想的环境,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与生活感知力获得均衡、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