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生评价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97 浏览:144502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目前,积极心理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缘于积极心理学的启发,我们不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反思传统的教育,反思传统的学生评价.

一、立足积极视野,拓宽评价思路

积极心理学面向大多数人,并把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作为其研究对象.这就要求人们持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宽容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向有心理问题的或心理不健康的人敞开怀抱,力求帮助他们应对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还要面对处于正常境况下的大多数人,力求指导他们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指导他们努力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并收获幸福.

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评价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正如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是对立的一样,积极评价观的对立面是消极评价观.在价值取向上,消极评价观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适合的学生,过于强调评价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评价下,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许多学生因此成为“陪太子读书”的书童,或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在评价方式上,消极评价观过于注重眼前的结果,过于强调量化评价.它漠视了学生的积极潜能,忽视了评价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的功能,教师成为评价的绝对权威,成为评价过程中的“一言堂”,学生毫无积极性可言.而且,评价结果又往往被搁置在一旁,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和有效的运用,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跟进.在态度促成上,消极评价观过于突出教师参与评价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内心的变化.由于评价主体只有教师一方,其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难以反映学生个体的真实面貌,评价结果难以使人信服.在价值达成上,消极评价观过于突出考试的功能,过于强调分数的价值.在这种评价中,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内心都毫无幸福感可言,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硬.

和消极评价观相反,积极评价观是用积极的观点评价学生.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差异性评价.它力求实现评价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力动教师和学生不断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力求通过评价来推动教育幸福的实现.

二、突出积极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人多方面的积极潜能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领域之一.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应突出学生的积极潜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人的潜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这就要求学生评价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其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的知识习得和技能掌握,而应把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纳入其中.要知道,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是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挖掘其积极潜能的有效途径.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打破学生评价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增强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而融洽的评价空间.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评价的主人,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开展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围绕学业成绩、试题类型、评价标准、个人表现、人际关系、外在环境、群体特征等方面进行,并和教师、同学围绕评价结果开展讨论,及时跟进反馈意见.此时,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将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

积极心理学注重促进人的发展.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提倡发展生态观.作为一个发展之中的生命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态系统,都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之中.不仅生命个体的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需要平衡发展,还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学生评价的评价方法应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逐步拓宽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整体印象评价等方法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范围.当学生对评价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加深时,学生评价的外部压力就会逐渐转换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个体生态达到平衡状态,个体才能获得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三、增强积极体验,设置多元情境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是骄傲、满足、安宁、满意、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是身体愉悦、高兴、幸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是充满信心、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因此,学生评价应体现真实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获取积极体验.在对以往情况的评价中,应指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科学、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学会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学会积极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原因,并从不足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在对目前情况的评价中,应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关注学生自身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并从中寻求成长的力量.在对未来世界的预期中,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个人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对评价做出积极的反馈.另外,由于情绪可以相互感染,一个有强大积极情绪的场域可以消融、转化个体原有的消极情绪,因而教师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个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努力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言语等传达给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学生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内心体验既要求评价不弄虚作检测、不矫揉造作,也要求设置多元的评价情境.学生评价应尽量在真实的生活环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努力使评价活动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将视野扩大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的综合表现,要着眼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评价目的,评价情境的设置应涵盖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应突出本体性功能,强调对教育生活和学生真实生活的回归,注重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在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中,不仅要考虑是采用识别答案的试题,还是采用再现答案的试题或者建构答案的试题,还要考虑各类试题呈现的方式.在对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中,可以在自然情境、模拟情境以及虚拟情境中进行灵活选择和开展.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应注重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积极情绪.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中,应做到质的评价方法和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大力倡导评价过程的开放化.四、蕴含感恩思想,实现教育幸福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近几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当感恩作为一种情绪和情感体验时,它将表现为敏锐的、强烈的、短暂的且富有典型意义的身心变化.并且,这些变化通常是个体对有意义的生活情境的反应.在学生评价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学生更容易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父母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期盼,更容易产生感恩之情.感恩有助于个体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时亲社会行为也将进一步拓宽个体的人际交往层面,强化个体之间友好的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评价过程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容易激发积极潜能.他们不仅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还将积极与同学开展合作,与教师展开对话.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蕴含感恩思想可以激发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并在采取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道德情感,在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跟进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幸福是近几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教育幸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幸福”,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幸福革命”.幸福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人类只有对其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3].每一个人身上蕴藏着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内在动力,成为个体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个体只有不断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才能使生活变得更为充实而有意义,才能收获幸福.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并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取向上的动力,才能让他们体验幸福、收获幸福.而且,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方评价力量的积极性,使个体在最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再次,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的整个过程之中展开平等、、开放的对话,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评价效果变得越来越显著.教师在感受学生点滴进步和成长变化的同时也将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善个人的教育行为,提升评价质量和教育质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