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中国政治圈寻找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01 浏览:81543

为了写一本关于的书,美国人傅高义(Ezra Vogel)一头钻进中国政治圈子里.他与的女儿邓榕多次长时间交谈,采访了、钱其琛、任仲夷等老同事和下属,以及陈毅、叶剑英、陈云、和万里等人的子女.

“所有这些官员都已退休,这使我们之间的交谈可以比他们任何时候更为放松,”傅高义说,子女们“都是聪明、有头脑的人,出言谨慎且深怀孝心”.他们的具体回忆令人感受到他们的父母及父母的同事的气息.

除此之外,他钻进资料室检索资料,还一一走访了待过的地方.5月,《时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ormation of China)》中文版出版.“被世界低估了.”傅高义这样解释这本书最基本的一个观念.

英文版于2011年9月出版,《纽约时报》评价说:“它已被誉为纪念碑式的传记,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但却崎岖的经济改革之路进行了最为全面的回顾.”

傅高义的这本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他试图让人们在讨论中国的伟人时,能毫不犹豫地提到的名字.

这名哈佛大学东亚史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自己解释了写作的理由.2000年夏天,他即将退出教学工作,在韩国济州岛度检测.一天,悠闲地用过户外晚餐后,他心情放松地对友人、“20世纪美国最了不起的东亚事务记者之一”唐·奥伯多弗说,他想写一本书,帮助美国人了解亚洲的重要发展.唐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一直进行亚洲事务的报道,他毫不迟疑地说:“你应该写.”

思考几周后,傅高义决定采纳这一建议,因为“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是”.

1973年,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赞助的代表团成员,傅高义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在北京见到了周恩来和中国政府其他一些高官,没有见到.

他第一次见到时,离邓只有几步之遥,却错过了直接接触的最好机会.1979年访美,在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发表演讲,由于音响很差,讲话根本听不清,中国观察家们在台下忙着分享最新消息或传言,叽叽喳喳、心不在焉,让邓很懊恼.

当时,傅高义对的第一印象是:“他像对着一群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中国听众一样念着讲稿.”

20多年后,傅高义开始写,只能通过尽可能采访接近的人士,弥补未能与邓交谈的遗憾.

傅高义说:“写并非易事.”

人们印象中的不爱说话,出言谨慎.1920年代在巴黎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就学会了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力,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没有写自传,也很少在公开场合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

最有助于傅高义深入理解个人思想的著作,是的小女儿邓榕(毛毛)所写的有关复出之前的《我的父亲》.尽管不跟家人谈论高层政治,但朝夕相处,足以让家人领会和理解他关切的问题和考虑问题的方法.

除了多次在中国的短期访问外,傅高义还数次在北京长期居住,这让他有机会采访到相关的党史专家、高干子女和在手下工作过的干部.傅高义还与一系列曾与有过交流会晤的政坛首脑和商界领袖——如新加坡前总理、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做过深入访谈.

傅高义采访过的前任官员中既有的仰慕者,也有他的严厉批评者.虽然有一些资料的可信度仍需推敲,但傅高义认为,即使他们没有说实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大量的阅读资料和采访,让傅高义对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傅高义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言:“是改革开放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他的决断力、大局观和政治技巧都让他能够扛起改革的重担.”

今年3月,《时代》一书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该奖是全球外交事务领域英文著作的最高奖项).在香港出版并引发热烈讨论后,内地20多家出版社为争取它的内地出版权进行了激烈角逐.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冯克利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那时这本书还没有定稿.“最后出版的定稿和手稿相差很大.”冯克利告诉《博客天下》记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涉及内容的准确性,需要中国党史研究专家提意见,但没有太多内容上的删减.“傅教授在他书中并不想刻意透露多少重大的内幕消息,他不是个喜欢猎奇的政治八卦作家,而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冯克利说.


傅高义曾经打趣说:“很多人觉得我的书很枯燥.的确,这本书重达3.08磅,一不小心就可能砸伤家庭宠物或幼儿.”

“我的生命和他交织在一起”

已过耋耄之年的傅高义看起来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颇显谦谦君子风度.今年5月,在香港新书发布会上,一位女士走上前问:“10年来,您的生命是否与交织在一起?”傅高义愣了片刻,微笑回答道:“是,我的生命和他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