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感恩2016年第6期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94 浏览:31072

【摘 要】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感恩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岗、爱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在广大校园内加强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原因及实施感恩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为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技校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它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受教育者在知恩的同时树立感恩、报恩的责任感,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这也正是当代技校生走向社会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什么是感恩

感恩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情感状态.感恩已经被认为是从道德与角度演化过来的一种概念.作为道德的标尺,感恩预示着一种施惠者向受惠者提供帮助的信号;作为道德的动机,感恩激励着施惠者对于受惠者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善举;作为道德的强调者,感恩增加了在未来,施惠者对于受惠者持续善举的几率.感恩的意识是一种正面的思考,它会在生活的多方面产生正能量,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正如古人所云“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二、技校生感恩意识现状

当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表现在:一,漠视亲情.技工学校95%为寄宿生,而学生中有近90%来自农村或县城.然而这些孩子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经受不住现代社会的诱惑,把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抛至脑后,盲目攀比,荒疏学业,不求上进;有些学生的生活水准脱离家庭经济条件,漠视家长的辛苦,不断向父母索取钱物,甚至不惜虚报学费,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感恩与报答之心.第二、师生情薄.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解惑答疑不求回报,但师道尊严仍然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行为品德.然而有些学生路见老师不打招呼、进出办公室视作盲人、上课顶撞老师、考前亲热、考后冷漠、毕业了消失等,这些现象在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第三、缺乏责任感.由于技校生基本成绩较差且年龄在16-20岁之间,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在中低端的程度上认知和感受感恩,他们更多是对自己的权利意识,唯物主义,而自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我行我素逃课上网、夜不归宿,不明白自己即将成人走向社会,不清楚什么是责任以及人生的路该如何走.

四、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个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在早期发展中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价值标准加以内化;第二个阶段是人在扩展了公共生活中由于不断做出同情共享的反应而掌握的价值标准;第三个阶段是人能够主动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加以持守.显然,家庭是人类道德教育的第一个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生活领域,而社会上价值观念又对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事实上,在如今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中,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现在的感恩意识淡薄,情感冷漠,责任心不强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在:一是家庭方面.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父母们不管经济多么拮据,宁可勒紧自己的裤带也要让孩子在物质消费上享受“小康生活”,如此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感激与珍惜.二是学校方面.技工学校以掌握技能为教学重点,德育课的比重较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感恩教育的力度与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培养感恩、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忽视了感恩教育意识的培养.第三是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长期以来这些学生面对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结构的挑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次次的考试、竞赛、排名、升学,他们感受最多的除了“竞争”还是“竞争”,他们不懂得也没有时间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因此不可避免使他们成为“冷漠一代”.

五、培养感恩----学校的职责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与表达感情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虽然说培养感恩的事情很多可以在家里完成,但是学校有义务和能力去提高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先以教材《当代技校生》中“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团委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怎么写作社区、怎么写作街道、怎么写作公益事业,以此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真、善、美”;二是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要让学生明白感恩是人生存于世上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大的美德,是其余美德之父.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阵地,营造出种种温馨的氛围,让学生们在教育里、操场上都能看到、听到感恩的宣传,使感恩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三是从情感层面培养感恩、实践感恩.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可采用如学写“感恩日记”,让学生记录下四到五件让他们心存感恩的事件,结合“国庆节”、“母亲节”、“老师节”等主题引发学生的让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理想,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厚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友善少一些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