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内涵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25 浏览:22836

【摘 要】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走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是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内涵发展的具体追求目标是什么,其达成路径有哪些,这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宏观角度探究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关 键 词】内涵发展实施路径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基础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应此发展阶段,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从数量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提升的改革之路.这既是对个体受教育权在实践层面的落实,又是对社会民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强烈诉求的回应.在此背景下,推进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工作重点.

一、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追求目标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基础教育定向和内涵发展定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明确又对立的观点:一是从人本身的完善需要来评论基础教育的“人的发展”内涵;二是从社会需要来评论基础教育的“人力发展”的内涵.前者被称为“理想的教育观”,后者被称为“工具的教育观”.如果用唯物辩证观来看待,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推动人自身素质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着眼点是全体公民;它的功能是通过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怎么写作.

(一)充分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时期,其核心应该是促进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首先,基础教育应关注人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础教育应该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向主动学习、自主选择的学习主体转变,提高学生多维、多向的学习能力,以及选择、重组、创造性地转换信息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努力使学生掌握生活的经验和学会生存的本领.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使之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能履行国家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即培养具有自食其力意识和基本能力并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再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和谐人”的新使命.这种“和谐人”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

最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自我的小世界里,基础教育应该放眼世界,使学生学会认同多元文化,学到生存的本领,成为“世界人”,即培养世界公民.

(二)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使命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应该注意目标的综合化.

首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整体性.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研究方法之间、课程目标之间、内容之间的整体协调以及四者的融会贯通.②开放性.基础教育课程应该与自然、社会、文化、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同时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也应该进行信息交流.③丰富性.基础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为学生的丰富性体验做出贡献,能够使学生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来使其发生行为转变与内在发展.④发展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整合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课程资源,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获得全面的发展体验.

其次,能力的综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应明确培养学生三种能力:①学习能力.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学会创造知识的能力.②个人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等.③公民能力.即作为国家的公民,能够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的能力.

再次,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综合性.这反映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它要求基础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理论方法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及科学品质的熏陶与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总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观点来讲就是:①学会认知,即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获取理解世界的手段;②学会做事,即通过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③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社会中的他人进行合作、和谐共处的本领;④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中小学校的发展方式、发展内容、培养目标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学校是千篇一律的.面临着多元性、多样性的时代挑战,面对学生个体具有的差异性,以及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方面具有的差异性,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必须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创造性、能动性和个性化.因此特色发展应该成为学校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凸显了国家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视.特色的创建与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效能发展

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学校效能发展的价值取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内部效能.即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预定目标,提高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和教育行为活动的有效性.二是外部效能.学校外部的相关人士对教育怎么写作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三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的需求,适用未来发展需要.追求学校效能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旨.学校效能包括资源配置效能、领导管理效能、教学效能和学习效能.这四个方面的实现和提高要求要素之间的匹配、领导和管理有效、教师教得有效和学生学得有效.而这里面最核心的是人的行为的有效性,其实质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宏观发展和科学规划上,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体现在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效能发展上.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应该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努力.

二、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实施路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所共同推动的,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归纳为外在支持路径和内部运行路径两个方面.

外在支持路径

1.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需要政府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以学校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进行内部的深度改革,激活学校内部组织和师生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要求学校和教师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然而,目前在教育事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政府管办合一现象,办学职责不清、运行效率不高、行业管理薄弱、公共职能弱化等弊端.这一方面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具体事务消耗,且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学校领导和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过度的依赖、等待,甚至对许多本来与切身相关的事情置身事外.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其题中之义就是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1)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要从过去单纯的隶属关系转变为自主权和行政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新型关系.政府应主动转变教育管理的职能、内容和方式,从对学校的具体行政性指令管理转变为以宏观调控和以怎么写作为主,通过立法、拨款、相似度检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即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通过下拨经费支持学校发展,通过督导机构的督导和相似度检测机构的评估对学校进行监督引导.此外,还要尊重学校的法人地位,给学校充分授权,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自律走向自主、自治.单纯地协调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应该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按照国家政策办学走向自主办学.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建立健全学校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能够协调行政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实现专业立校;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根据区域特色制定适合自身的学校发展规划,同时注重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权、管理权的发挥,从实践层面实现全员参与的自主、自治.

2.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评价制度,然而现实状况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评价政策的价值取向与评价的实践还有较大差距,覆盖全国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网络尚未形成,教育问责制度尚需完善,民间相似度检测力量参与和社会性评价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通过教育评价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教育质量还不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尚未形成;学校评价中对强化自我规划、自主发展、形成特色的意识和相关方面的能力建设问题还重视不够,评价技术手段的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强调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教育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改革.其改革的立足点为:


(1)正确处理标准化与多元化的辩证关系.随着基础教育普及化、办学类型及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日益显现,使得采用一个标准评估学校越来越显得不切合实际.如何保证基础教育底线上标准的一致性与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案以实现自主性与多样化追求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价中外部标准化评价与学校自主评价的关系问题.在学校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中,外部标准是相对统一的、是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和最核心的评价标准,内部标准则是自我追求的自定义标准.学校主体参与和外部利益相关人员的多元参与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客观性,但是如果外部评价不当,就容易造成评价目标和教育目标的价值扭曲,即外部评价过多阻碍了学校内部的发展.所以,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基本的核心评价基准与根据自主发展目标建立多元追求的内部评价基准,是解决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保障教育质量的根本路径.

(2)正确认识教育评价与学校教育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形势下,教育评价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在教育均衡化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教育评价到底应该是教育管理的“指挥棒”还是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手段和措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理念层面的价值观念走向实践操作的教育评价,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内部运行路径

1.革新教育与管理的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要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

(1)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向.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办学理念是学校整体的发展思路和价值取向,是宏观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运行中的体现,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问题.正确的办学理念应该是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又能依据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等.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将质量提升作为立校之本;而特色办学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形式,应该成为学校质量提升的发展导向.(2)学校办学价值观的转换.均衡发展、全面育人.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更应当承担起保障每位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激发每位适龄儿童发展潜力的使命.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主导思想.学校办学的价值观应该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完善人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使教育从初级均衡走向高级的优质均衡,为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努力.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1)教学价值观的更新.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是促成教学价值观转变的重要基础.新时期,教学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而成为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一认识的转换应该促成新的教学价值观.首先,教育者活动应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动健康发展的独特价值,并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将教学视为师生共同创生的实践体系,重视教学改革与教师成长的内在价值关系.其次,教学活动应促进学生对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

(2)教学过程的多元探索.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教学活动需要借助多元互动来促进各种资源的生成.首先,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有着复杂的关系,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与学生的成长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做出弹性化、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尊重课堂教学中的偶然现象,学会捕捉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其次,课堂教学的生成过程具有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教师应以日常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新的思想、理念审视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锻炼个人能力.

(3)学校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首先,教学内容评价方面,不仅知识掌握、道德品质应成为评价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多元智能、创新意识、社会性等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其次,评价主体方面应该体现多元化.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不仅是自评的主体,而且应是教师教学、学校办学的评价者.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应增加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家长、社会参与教学评价、教育学家作为专业人员参与评价过程等.再次,重视教学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发展性.教学评价不仅需要有诊断的功能,而且还需要有促进发展、引导改革的功能,因此教学评价应该强调教师教学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强调基于教师与学校自主参与、自我实践基础上的互动性评价,在评价中诊断问题、寻找发展空间,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与自我重建,提升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