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苦恼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69 浏览:8099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实施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是兴奋,是豪情万丈,之后是迷茫,是苦恼,而现今,虽然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仍然有许多的未知.我想先谈谈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一、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可是,现在的高中生在急功近利的普遍思想影响下,不能准确理解语文的特点,不能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学习、生活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因此,他们往往放弃语文的学习,而选择至今仍流行的“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悟出了语文学习的意义,但他们也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语文学习上,或者在语文学习的艰难道路中因没有及时看到分数的成效而放弃坚持.所以,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不是心甘情愿地热爱语文学习,就尝不到语文带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甜头.

事实上,一个个词语的积累、一篇篇文章的阅读、一次次说话的练习、一段段文字的写作,真的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抹水泥、一块砖头、一根木条、一颗钉子,你都得一点一点小心谨慎地去垒、去砌、去钉.若失去耐心,稍嫌麻烦而偷工减料,这房子就可能有漏洞,经不起风吹雨打,最终坍塌.可是,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耐心去建筑这样的房子让自己终生受益呢?多数学生宁愿搭建一个帐篷来适应临时所需,待到惠风和畅时,他们依然尽情欢笑.

于是,他们上课时有兴趣就听,没兴趣要么呆坐,要么偷着做理科的作业;他们一般不看课外书,要看,多数则为充满或打斗的能刺激他们感官的玄幻类作品;他们不观察生活,不关心周边的人或事,更没有习惯去认真体味生活,反思生活.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考试的特点

“听、说、读、写”四个主要环节,限于高考笔答考试的形式,不能考查“听”和“说”,只能就“读”和“写”两个环节进行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等.可以说,试题中的所有题目无不含有“读”的因素.写,以作文为主,扩写、仿写和简答题目也要求写.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都含有“写”的因素.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写,基本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试题要求的“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要做到“精明”地读,应该读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要抓紧,要精确把握;不要读次要信息,对次要信息要舍弃,要置之不理.

高考试题所采用的文字材料,无论是词语、句子、语段、文章,也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代诗文,其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交织,只是交织的形式有所不同.

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在承续高考语文试题固有规律的基础上也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例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现代文阅读·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答案示例:(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题目给出了四个要点,无论认同哪种看法,都需要讲出根据,这就要求聚焦于文本的重要信息,并加工、转化.这一聚焦、加工、转化的过程,就是“新课标”“新课标大纲”反映在这道题目中的“探究”要求.

这种“探究”的考查尽管只是一种有限考查,却需要考生具有相当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则来源于学科“小语文”和生活“大语文”的源头活水.

“写”的方面,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进一步落实了“新课标”为写作教学规定的原则:“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例2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其实,“新课标”这种开放写作空间的原则,已经在高考新型“题目作文”中蔚然成风.

三、新课改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无论是学生的现状还是考试特点,都成了我苦恼的原因.由于高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新课改的效果明显弱于小学、初中.有些地方甚至有人戏谑为“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再则,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的应试倾向是不明显的,或者说又不全是考什么教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最不明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语文教育很累,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分数,语文教师很尴尬,很被动,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新课改时,不能不冷静地面对高中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是否应该“热闹”

新课改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了.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排演《荆轲刺秦王》的课本剧,观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等,我不知道这怎么让学生体悟文言凝练传神之美以及《红楼梦》高超的写人技巧.

但是不这样做,学生又仿佛缺少思考的兴趣.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占多数,让学生去触摸文字、感知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灵又的确成了难题.

2.模式化的备课是否有效

语文界流行一套模式化备课: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真情体验.再如点拨法、五步教学法等.

请看下面《小狗包弟》的课堂设计:

展示一段颁奖词—分享学生收集的关于巴金的资料—展示巴金的照片—初读文本,另外拟题—再读文本,理清思路—文化大革命的介绍—三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歉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人文拓展(认识自我,关注历史)

无论是校内的优质课竞赛,还是市级、国家级的课堂教学大赛,我总会有一种感觉:40分钟的时间,学生就掌握了这个东西吗?学生了解了一些作者生活的背景知识,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知道了文本的主题,懂得了一点写作的手法,这就够了吗?我们仿佛绞尽脑汁在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往往是自我感觉很不错或者还没达到最佳状态,可实际情况是转了一大圈,绕过来绕过去,无非是让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写作手法.如果是这样,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认真读,带着思考去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老师要干什么?只是提醒和点拨吗?如果这样,老师的能力又如何体现?

我问过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感觉,他们都会嗤笑,认为一节课收获很少,仿佛不该就此止步.

我们是不是该让学生去读更多的相关内容,是不是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真正地理解文本的情感?是.那么,学生就该轰炸性地阅读作家作品,阅读作者的生活阅历,阅读别人对作者的评价.

我认为语文应该这样去读,可问题是学生没时间,还是我们语文老师真的没发挥多少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使我心中的困惑越积越多.我越来越感叹现在学生思维的干涸与狭隘,他们为什么而学语文?他们凭什么爱语文?怎么去提升学生的才情?

我一直在寻找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语文的方式,我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广泛地阅读,增加才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他需要语文,喜欢语文,才能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作者单位 重庆29中学住读部〈化龙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