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63 浏览:15276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标或任务,拟订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一)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他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二)对比观察

即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于掌握.

(三)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尽.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地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突出情感调节,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含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对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