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优化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92 浏览:82270

【摘 要】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它们文质兼美,其中无处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无处不蕴含着美育的元素.因而如何利用好这些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能直观形象、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韵律美,从而使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关 键 词】语文教学;电教手段;教学策略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

1.1 形象导入,引趣.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2 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2.营造情境,引导体会形象的情感美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赏析到了语言的美,学生对美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受后,若教师能进一步营造情境,创设氛围,这时审美形象不仅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丰富的联想,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与审美形象发生强烈的情感共振,从而体会形象的情感美.在教学古诗时,我尤其喜欢运用音乐将古诗中的情感转化成可听的旋律,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遐想江南的青山绿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古诗《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选用了一首《送别》乐段,那轻悠舒缓的旋律很快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了诗人与好友汪伦依依话别的场景中.那深情的乐曲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神.

3.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它所表达的意境,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人生历练,通常难以理解到位.如果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形、声、光、色等形式,克服时空限制,将较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具体、灵动的视听形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推敲中,去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其中“绿”字的美,恐怕是难以一言两句能说清楚的.我通过录像展示了江南的美景,那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有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也从中细细赏析了语言的美,很快领悟到“绿”的精妙所在,它既能表现出“过、满、入”的意思,还进一步突出表现了春风势不可挡,春天绿意盎然.一个“绿”字便把春天写活了,很好表现了春天的动态美.课文《九寨沟》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四川九寨沟的美景.那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水池、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池水,让作者不自觉地感叹到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就在人间.那动物活动区活跃着的伶俐可爱、富有灵性的珍稀动物,令人止步,让人流连.我利用电教媒体,将所有收集到的有关图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并配上适宜的乐曲,让图片与课文相互对照,形成了形神兼备、有声有色的灵动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感悟艺术形象美,在听觉享受中感悟语言韵律美,在想象再造中感悟思想意境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语言的美,自然与作者产生了思想共鸣,深深爱上了五彩池,迷上了小动物,爱上了九寨沟.

4.激发学生与教材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4.1 情境再现,以境.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等”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4.2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抓住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电教手段有机结合,精心选择,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意随时调整、补充,以便电教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