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30 浏览:110146

【摘 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关 键 词】机械制造基础;必需;够用;实用;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04-0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机床的用途,工艺范围,具有通用机床传动链分析与调整的能力;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备制定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学会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能对具体工艺问题提出相位的改进措施.简单地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一、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抽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仅依靠课堂、教材,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教材内容的讲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企业对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1、以“够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减少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内容;删除偏离教学目标的内容.当然还要注意重点、难点的保留,并非只要学生不理解的统统删除.

2、要注意“必需”的原则,这里的“必需”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合理取舍后的理论基础部分“必需”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于那些能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的内容,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思路清晰.因为基础理论是基石,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就要注重实践中“必需”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是基础,因为扎实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捷径,克服了由师傅言传身教的低效、时长的弱点.掌握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把握机械制造基础的骨架.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3、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突出应用型内容.课堂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讲授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真正做到“够用、必需、实用”的理论基础教学,一些需要感受才能感知的并且比较实用的基础理论可在理论课上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实践教学中讲(如:各类机床的加工范围及特点;机构的运动;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轴、齿轮、箱体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相应的改进措施等),避免了理论课时的浪费,以便快速、高效完成理论课的教学.

二、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是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大客户,人才的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岗位的要求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重实践,重技能.

1、《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实践课应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展开.以德国为例,实践部分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来进行的,学生若在动手实践部分发生了错误,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对照、学习前期的理论知识.我们不妨也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说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让学生实际操作,发现错误,重温理论,在解决错误的同时加深了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规律的认识.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基本原理等方面知识时,尽可能结合现场及实物教学,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后,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有了初步认识,又能形象地记忆概念.如教材中各类机床的结构组成、加工范围、特点、加工方法(比如铣削加工中的顺铣、逆铣的概念、特点及选用)等,在理论课上费时费力的讲学生不一定清楚,若把这些内容放到实践教学中,见习或操作感受后,再回到教材中学习,就易理解,且记忆深刻.这样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任何学科的基础理论都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机械制造基础》也不例外,但其来源是生产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教学场景,结合实际,亲临现场,利用案例法,将企业中机械加工常用的机床、刀、夹、量具及工件的加工路线、现场工艺问题的处理、对零件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调整等内容举例说明,通过案例及现场见习让教材中的设备、工装、工艺规程等内容串成一条线,使枯燥的《机械制造基础》课教学有趣、务实、易理解.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现实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通过现场的工程实例,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自己的“行动”过程中,掌权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充分利用学校校历安排的三周实习时间,在实习场地,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台设备,从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出发,利用理论基础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完成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学生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在今后的岗位上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而是能较快地胜任工作.

重视、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机械制造基础》实践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适应现实生产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围绕这一要求展开,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作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怎么写作于实践,要怎么写作于实践就要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加工工艺问题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技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最终达成:学生自我价值体现、企业满意、学校知名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辛喜,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

3、王德发,现化机械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械职业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