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统筹融合理的四川乡村旅游社会学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61 浏览:13430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城乡统筹融合理论的视角,分析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四川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 键 词]城乡统筹融合理论;乡村旅游;社会学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环境独特,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众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条件.实践证明,四川发展乡村旅游效益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途径与机会,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从社会学视野—城乡统筹融合理论,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进梳理,提出了促进四川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研究基础,从生产关系入手,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形成的二元结构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消灭“城乡对立”.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通过工农业结合,使人口在城乡间合理分布,以消灭城乡差别.列宁和斯大林也曾总结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一城市与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而非城乡差别的消灭.由此可见,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于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2.赫尔曼.啥肯的协同理论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啥肯认为系统中各要素是有机统一整体,要素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各要素在整系统作用下产生出超过自身要素独有力量,从而实现整体大于个体简单相加的效果.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有其特殊的历程.城乡发展失衡有其内在的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制度,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扭曲并延续.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社会学视野,借鉴与创新城乡融合理论.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和丰富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统筹理论和思想,指导城乡发展实践;另一方面,继续坚持且加大力度推行现有的城市辐射和支持农村的举措;同时,结合我国农村情况复杂,存在多种类型,同类型又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差异,应从农村实际出发,上下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统筹的有效方式.事实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行之有效途径.

二、四川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腹地,周围有大山环抱;幅员48.5万km2,人口8750万,有彝族、藏族、羌族等14个少数民族超过5000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毗邻青海、甘肃、陕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7个省、市、自治区.旅游资源品位高、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组合好,极具特色,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250多处,以此为基础,带动的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

1.四川乡村旅游分析资料与方法

(1)分析资料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乡村旅游资料进行分析,范围尽可能涵盖能反映全省不同资源地、不同水平、不同文化、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资料,包括成都市辖区(县)的青白江、金堂县、蒲江县、锦江区、双流县、郫县、都江堰、大邑县、龙泉驿;自贡自流井区;攀枝花仁和区;泸州纳溪区;德阳广汉;内江东兴区;乐山五通桥区、夹江县;阿坝理县、黑水县;甘孜康定等.通过问卷、访谈以及观察向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干部与经营者、游客收集包括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的构成情况、旅游产品、基础设施、旅游怎么写作与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发放干部问卷37份,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83.8%;经营者问卷43份,有效问卷34分,有效率79%;发放游客问卷89份,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61%.同时辅之以、网络、图书、音像、媒体等渠道收集一些关于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的资料,包括论文、论著、硕博士论文、新闻报道、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等,进行认真研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实证资料.

(2)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案例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描述统计方法.

2.四川乡村旅游的现状

四川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据四川新闻网(成都)报道,2009年前三季度四川全省共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家,乡村旅游经营户1.68万家,农业旅游经营点接待游客2.08亿人次,初步统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12.87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达到24.84万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89.60亿元,约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7.2%,相当于为全省5100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了960元.2011年“五一”小长检测三天的旅游总收入16.7亿元,“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117.3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相当比重.2011年召开的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四川省51000多个行政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村超过2500个,占全省乡村总数的5%,带动400余万农民受益.相关研究表明,“十二五”是“旅游发展黄金期”,中国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和刚性需求.四川将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旅游的三大品牌之一.省农业厅副厅长傅志康表示,到“十二五”,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力争实现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9.41%,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省级示范县30个、示范点100个,规模以上“农家乐”2万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四川省旅游业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四川乡村旅游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