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40 浏览:16800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本文拟以“概论”课为例谈一谈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一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把课堂讲授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

(一)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效果

“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它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现在的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只在教室里学习难以掌握高度抽象的马列主义理论.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程式化模式转向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创新式模式,使“概论”课植根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沃土,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概论”课教学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因为在进行实践设计、调查研究、收集与整理资料等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与社会中各种人打交道,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面对并解决好各种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过程.同时,在实践体验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组织指导教师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并及时把握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俗话说,教学相长,实践课给广大教师带来压力,当然也产生动力.为了适应并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他们就会主动加强业务学习,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在实践中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遵循的原则反映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效果的基本准则.

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对于思政课而言,其主体性原则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运行模式必须重视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情绪才会饱满,情感才会积极,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的酝酿、设计和实施等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是相对于客体的特殊性而言,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性原则,是指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要考虑到整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接受锻炼.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各高校中思政课大班上课的居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组织实践教学时,要通过精心设计,全面动员,层层选拔,尽可能地扩大其参与面与影响面,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更应成为锻炼和教育的对象.

(三)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要求思政课实践活动中,其内容设计上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和专业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通过行动锻炼等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检测恶丑,让学生真正知荣知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三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践具有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空间的相对广阔性等特征,因此容易对人的心灵产生很强的震撼力,能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方面同时得到综合训练提供契机.

(一)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行为,而且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构建学校、开课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任课教师居于中心位置,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上承领导部门,下启授课对象.教研室作为直接管辖任课教师的领导部门,应当在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听取和总结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确定基本规范.开课院校负责统筹思政理论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上传任课教师和教研室的意见和建议,下达学校的相关指示和指导性意见.校级领导部门负责下拨实践教学经费,为实践教学展开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就会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合力,势必成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源泉.

(二)优化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

思政课教师应当在紧扣“概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实践活动形式.

1社会实践

对社会热点进行问卷调研是最直接了解社会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和独立创新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参观考察革命烈士陵园、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工厂企业等,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实的质感认识.使学生以直接触感的形式接近鲜活的历史或现实,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2课堂实践

围绕“概论”课的内容,选择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进行主题演讲,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上涉及的现实热点案例可以进行讨论或辩论,可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概论”课中的重要史实或案例可以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以穿越时空的方式感悟此时此景.

3校园实践

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给学生列出参考范围,让学生研读经典著作,也可以结合每节课的主题,观看一些影像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变换捕捉历史信息的渠道,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兴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辨识信息,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力度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和人性化.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课程网站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批阅,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采取自愿与择优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对于优秀的和有创意的成果要进行鼓励,并进行展览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