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5 浏览:7517

〔关 键 词 〕 数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故事情境;操

作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78—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

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适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猴喜欢吃桃子,于是央求妈妈带自己去摘桃子.小猴家的果园里有两棵桃树,一棵有桃10个,一棵没桃.这时候,猴妈妈说话了:“小猴呀,你必须算出两棵桃树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才能摘.”小猴算了半天也没得出结果.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吗?学生的探索非常强烈,积极思考,很快正确列出了算式.在汇报时我又提出以下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样计算呢?新课就在故事留下的问题中开始了.

二、创设操作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用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积极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了用圆规或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盖、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

1. 还原“生活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并进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水缸里有七条的小金鱼在游泳,妈妈又写了四条红色的小金鱼,问现在水缸里总共有几条小金鱼?

2.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数学教学怎么写作.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列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举出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星期七天周而复始 等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并让学生通过试算“4÷3,142÷22”,真正体会循环小数的实质.

编辑:谢颖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