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让教学充满智慧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89 浏览:15441

留白本是绘画中的名词,对于一幅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绘画作品来讲,是需要留白的.只有这样,才能给欣赏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于教学来讲,同样需要留白.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他们留足发挥想象、碰撞思维、舒展个性的空间,而不能将他们视为容器,一味灌输,唯其如此,才能激活课堂,生成智慧,促进成长.

正如陶行知先生引用过的水杯原理——水杯留有的空间多大决定了所装水的多少,若是将水杯的空间塞满了,水就无法容纳进去.同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若是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填满了,学生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意义.


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留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留白”是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对这些“留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留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留白”

这种“留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狐检测虎威》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成语故事时,提出一个问题:狐狸第二次遇见老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留白:有的说狐狸会继续骗老虎,有的说老虎不再相信狐狸,把它给吃了,有的说老虎从小动物的口中得到了真相等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留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生命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二、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留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留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留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留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留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留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留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如《七律长征》为什么把过金沙江写为“暖”,过大渡河写成“寒”?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留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留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对此就本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略述之.

1.引人入胜留“留白”

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诗句,谁能给配上几笔画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动手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悬而迟决布“留白”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留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教学《最后一课》,在探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也有学生说是韩麦尔先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作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留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课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当然课堂的留白还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课堂的留白必须符合和谐的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不停滞,不隔断,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不打断.虽然课堂的留白是教师刻意设计的,但最高的境界是大雪无痕,不露痕迹的.它如书法中的留白,营造出空灵的课堂空间;它如同绘画中的留白,让课堂充盈着无限的暇想;它如同音乐中的留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余意绵绵;它又如同文学作品的留白,让学生的思想延伸向无限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