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9 浏览:15978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可见,生活是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语文课便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呈现的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二、生活化――语文新课堂的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那么,何为“生活化”教学呢?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将语文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些经典之言就是强调学习应与生活联系.但后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初中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疏远,甚至到了“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的程度.语文新课程所强调的“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语文课教学“返朴归真”.

三、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使语文课教学“返朴归真”,使初中语文课堂趣味盎然,教益颇深.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原则呢?

1.教学环境的创设: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必须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倾听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学教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以师为本”,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会有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2.教学内容的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许多学生讲起课本头头是道,解决现实问题束手无策,“高分低能”在所难免.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郜小丽,教师,现居江苏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