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歌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7 浏览:11924

新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的比重并不大(除北师大版以外).但这部分课文,不少教师认为是难点,不知道怎么去教.新诗教学为什么会成为难点呢?新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和领会什么呢?我想就这些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探讨.

诗歌属于文学,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可这种体裁,同小说、散文、童话等体裁又有明显不同.我们说,从审美视点来观察,文学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视点文学,又称非诗文学或叙事文学.它包括诗以外的几乎所有文体,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体,自然都在其列.还有一种文体,就是内视点文学.诗(尤其是抒情诗)均属于这一种.那么,又何为内视点呢?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精神视点.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不同,外视点文学是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则是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则是对世界情感的反应,是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可以说,诗是世界的内心化、体验化、主观化、情态化.如果把诗同散文相比,散文则探索“外宇宙”,诗则探索“内宇宙”;散文寻觅外深化,诗则寻觅内深化;散文在外在世界徘徊,诗则在内心世界独步.弄清了诗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对新诗就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对新诗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很有帮助的.一些教师之所以把新诗教学视为难点,可能是对新诗特征不大了解的缘故.那么,新诗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它要引领学生达到怎样一种境界?

新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联想

联想,是人类思维的重要一翼.学会写作,首先从学会联想开始.一个小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几条筋,没血没肉.什么原因?就是不会联想.学会联想,是小学生学会写作的重要环节.那么,又怎样让学生学会联想呢?新诗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典型范例.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联想.我们不妨来看著名诗人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要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快乐地融化

这首11行的小诗,曾入选多家小学语文课本.这首小诗有些什么特点?我以为,引导学生掌握小诗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就很容易抓住这首小诗的关键点.小诗运用了三层联想,它用的是辐射式,是一种横向的并列联想,即以A为圆心,由A想到B,由A想到C,由A想到D.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联想方式.先是飘到小河,变成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或是飘到广场上,变成胖雪人,望着小朋友笑眯眯;最后选择飘到妈妈脸上,亲亲她,再快乐地融化.联想使小诗鲜明、形象、丰富.

我们再看著名诗人樊发稼的《问银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大伙/都管你叫“河”/一阵风吹过/你可起浪? 你可生波/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可有爱钻洞的泥鳅/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你那里,能不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

这首14行的小诗,曾入选北师大版和台湾的小学语文(国语)教材.这首小诗也运用了联想手法,从银河想起了河,既然是河,就应该有河所具备的特点:如风吹过,可起浪生波;河里有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摇头摆尾的小鲤鱼、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就应该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全诗利用连环式联想,这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即由A为起点,由B到C,由C到D,由D到E,由E到F,由F到G,由G到H,一环一环,连贯成一个整体.这种联想,往往构成一系列画面,有着诱人的魅力.

新诗教学要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想象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经济,而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科学发明的先导.谁掌握了想象力,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它足以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足以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其实,联想和想象是一只鸟的两只翅膀,缺了其中一翼,都不能飞翔.联想不产生新形象,想象产生新形象.它是人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新诗是属于内视点文学,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文学体裁.新诗教学,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思维,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常见的想象力有三种类型:一是象形想象,二是变形想象,三是象征想象.大家来看我的一首选入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贝壳》:

海边小贝壳/请你告诉我――/“你的年纪不算大/为啥皱纹多又多”//贝壳笑呵呵/悄悄对我说――/“那是条条录音带/录下大海一支歌.”

在这首小诗中,有两个重要形象:一个是贝壳螺旋式的皱纹,一个是录音带.录音带是受到贝壳皱纹的触发,创造出的―个新形象,两个形象有相近、相似之处,我们把它叫做象形想象,我们再来看雪兵的《摇篮曲》:

小宝宝/像只鸟/奶奶的胸怀啊/是鸟儿温暖的巢等

在这首4行小诗中,前两句:小宝宝,像只鸟.宝宝再小也是个小人儿啊,怎么能是鸟啊!人和鸟绝无相近、相似之处.因为最后一句:奶奶的怀抱是鸟儿温暖的巢,那么,小宝宝是只鸟就在神韵上相通.这种想象,我们称之为变形想象.

我们再来看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台湾著名童诗诗人林武宪的《鞋》:

我回家,把鞋脱下/妹妹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这首小诗共12行,其中用了两个想象:一个想象是象形想象,那就是把鞋比作船.大家看看,鞋和船有没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呀?有.我们把它叫做象形想象.还有一种想象,就是诗的第2节,把鞋想象成人.鞋和人有没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呀?我们说没有.我们把它叫做变形想象.一首小诗,用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可见想象力之丰富了. 新诗教学要教会学生全新的发现

发现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发现是对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透彻的感悟.整个发现的过程,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开掘,是进行创造的过程.我曾写过一首只有4行的小诗《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等

红蜻蜓大家见得多了,可谓司空见惯.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有捕捉红蜻蜓的经历.可要就红蜻蜓写出一首诗来,而且还要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发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因为诗人要面对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要考验诗人的观察力,二是要考验诗人超强的想象力,要两个能力都出色才行.第一个能力是观察力,这没有问题,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几乎天天同红蜻蜓打交道,还在夏天用大扫帚捕捉过红蜻蜓.第二个能力是考察诗人在观察中能不能拓展想象,在想象中能不能有新的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我经过长期地思考,惊异地发现,红蜻蜓在天空飞来飞去,多像春天的一只红脚丫呀!孩子们把红蜻蜓捉住了,做成了标本,使春天失去了自己的一只红脚丫,春天自然会哭了!这种发现,无疑是在大自然中的发现.

我们来看入选初中语文课本、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诗《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等//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等//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诗人艾青对水手生活十分熟悉,有着深切的体验.但要写好水手生活,又该抓些什么呢?诗人艾青深谙化大为小的手法,他首先抓住了水手生活两件最常见的事,那便是起锚和抛锚.起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起锚时那一片洁白的浪花;那么,抛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等层层化小,越化越小,化大为小的手法,帮助诗人抓住了海员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是最本质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牵牛,牵住了牛鼻子,那牛自然就会乖乖地跟你走了!但小诗写到这里,只写了诗人对水手生活的体验,并没有写出在体验中的发现.所以,诗人的笔力继续触及生活的深处,在生活的深处开掘,揭示出海员一生一直是“盼望出发”和“盼望到达”的.从而揭示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胜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的发现,其内涵深刻,令人回味.


我们再来看俄罗斯著名诗人日丹诺夫的一首诗《鸟儿死去的时候等》

鸟儿死去的时候/它身上疲倦的也在哭泣/那和鸟儿一样/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这首小诗只有4行,却充满了创新思维,充满了诗人的重要发现,读后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小诗描写的事物并不复杂,只有和鸟.和鸟,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鸟看似势不两立,要把鸟射死,似乎天经地义.可是,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射杀鸟的罪过并不在身上,而是操纵的那个人.这首诗是很具创造力的一首诗.它的创造力在于诗人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身上,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和鸟都把飞翔作为自己唯一的希望,射杀了鸟,使和鸟的共同愿望均遭受破灭.我们看看,这个“点”找得准不准呀?从这个“点”身上,使我们想到很多很多,它蕴含着人生深层的哲理.诗人的发现,往往使一首诗长出飞翔的翅膀.诗一旦有了翅膀,就可以穿云破雾,翱翔云天了!

新诗教学要培育学生真实的情感

诗是主情的.一首诗如果情感不真实,这首诗就失去了它的审美价值.我们的作文教学,充塞着虚检测的编造,使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我们来看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着名儿童文学作家蒲华清的《天气预报》:

自从爸爸出差了/全家人天天看天气预报//那天预报哈尔滨有寒流/奶奶直叨念爸爸没带棉袄/第二天那城市气温回升/全家人露出舒心微笑//今天妈妈特别关心南方气象/爸爸明天将飞海南岛/当听到海南岛是个大晴天/又担心爸爸没带草帽//我说太阳有啥可怕/只要爸爸多吃冰糕/我只希望天气稳定/千万别下大雨/别落冰雹//自从爸爸出差去了/我们夜夜在屏幕上追踪、寻找/全家人都随着天气预报/一忽儿高兴,一忽儿心焦//不知爸爸知不知道/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小

蒲华清这首小诗,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听说,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入选它了.作者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高手,善于在平凡的细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动.小诗写爸爸出差去了,一家人围着爸爸的行踪,在追踪,在随着天气的变化或高兴或心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天气变化,却牵动着一家人的心呢?原来这里充满着我、奶奶、妈妈对爸爸的深厚感情,真是一个亲切、和睦、快乐的,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充满温馨的家庭.不少人认为,平凡的生活难以找到情感的变化起伏,蒲华清的《天气预报》,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不但可以找到,而且还可以写得很好.

新诗教学要寻找学生独特的感受

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寻找和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何为独特感受呢?独特感受就不是大伙的泛感受,也不是他人的感受,而是只有自己才具有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具有独特性,也具有唯一性.我国古代,对这种独特感受的寻找和表达极端重视,我们来看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小诗只有4行,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仍然鲜活,仍然脍炙人口.一首小诗,何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去看看,一个庞大的大唐王朝早已灭亡,以后又相继有多少朝代更迭,唯独一首小小的诗,却在闪烁,却在我们心上闪亮.它究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内心感受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真实了,独特了,它就有了恒久的生命.我们说,好的诗句不可模仿和复制,不信,你试试.把“二月春风似剪刀”改成“二月春风似大刀”,就不行吧?这是因为内心感受已经到了十分形象、十分准确的地步,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个词可以代替它.

古人是这样的,今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来看著名诗人余光中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首名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化心为物,即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把乡愁这一心灵之物现实化,从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国家、民族之愁.这不仅是对个人人生经历的浓缩与概括,而且把乡愁演化为荡气回肠的祖国之思,令人遐想和回味.这首小诗,是诗人对乡愁的一种独特感受,它流行甚广,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背诵,可见独特的感受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健全人格和人性的发展,而它的最高境界却是诗性.一个人享受诗意的陶冶,过着有诗意的生活,这便是一个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使命,打造全新的一代新人.

(王宜振,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