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之本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83 浏览:19055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语”和 “真”指什么?语文教学应该抓“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应该怎样抓?这些问题是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教材培训时,看了两节学内容(高晓声的 《摆渡》一文)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颇多,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位执教者,由“青蛙爬塔”的寓言,导入到现代寓言《摆渡》,第一步是提问启发:学寓言学什么?接着学生分组设计学习方案,并要求学生给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选代表表演.一时间课堂热闹起来,学生发言很踊跃.第二步是合作学习,各小组代表说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大意、表达见解、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最后播放《天路》,学生谈感悟,并写下来.

第二位执教者,由佛学“彼岸”导入《摆渡》教学. 第一步,学生读课文:放声自读、指名读、齐读、指名复述课文.第二步,带着两个任务听读:1.评价老师朗读;2.划出体现文章内涵的句子.学生评价,指出缺点:“扶”读成“让”,师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生读主旨句,理解“彼岸”的多种含义.第三步,深入理解主旨并做到延伸、拓展、迁移、升华.1.问作家具有怎样的人格?船夫是如何感受到作家的真情实意的?2.齐读蕴含主旨的句子,挑选最喜欢的作为你人生信条的一句背下来.3.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师提示:创作有这么神奇吗?你知道哪些故事也是在摆渡?学习课文,你有没有被摆渡的感觉?仅仅文学如此吗?)4.出示《千手观音》舞蹈图片,问:这幅画能给你什么心灵触动?点明千手观音的主旨.你有没有被一首歌一件事感动过?最后是结束语.

高晓声的《摆渡》是一篇现代寓言,文章把五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安排在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各色人物先后登场上演了一出人生活剧.通过作家摆渡,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摆渡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现作家不受财富诱惑,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这实际是在阐述作者的创作观,“摆渡”与“彼岸”由此带上哲学的意味,引人深思.读者由此体验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进而走近社会,品味人生,对丰富的人生哲理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其寓意相当曲折隐晦,文本解读的难点全在最后两段话上.面对这样的课文,想让初中生把作者的本意弄清楚颇有难度.

对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显然,应该引导学生读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指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过程;二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回顾前面的两节课,前一节的导入很精彩,学生设计学案也很热闹.在此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可是,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没搞清楚,更不用说拓展升华了,语言教学也没有得到体现.

后一节则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概括主旨,积累语言.最后由谈创作拓展升华到绘画、音乐以及人生感悟.一节课下来,学生读懂了文本,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了主旨,有了真切的人生体验.

语文高级教师史建筑说:“语文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派生任务’之别,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试想,如果没有了‘语言’,语文还能有什么,所以‘语言’就是语文的根本.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张志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一文说:“语文课要进行语文训练、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思维训练,那么这几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照我看,能够扎扎实实地把语文训练这一环抓住,其余各方面就都抓住了,至少是很容易抓住了;这一环抓不住,别的什么思想教育,什么文学教育、思维训练都是空的,都抓不住.”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学生的言语世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立人”的最终目的.

洪镇涛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教学,具有启发意义.教学过程中,他先后提出两个问题:

1.把第一节中“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成“亮了”,味道有什么不同?

2.第一节有两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前后顺序颠倒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语言.“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如果不是教师郑重提出来,学生在阅读中很可能会轻易滑过去.洪老师不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还把它改换成“亮”,让学生加以对比揣摩.结果,一个看似平凡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便显出深刻的意蕴来了.洪老师设计的两个问题统揽了整首诗歌、整个课堂,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就难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子来驾驭课文;如果不熟知课堂教学的特点,也难以设计出如此简洁却又效果突出的教学环节.

儒家强调“文以载道”,现代教育理论里有“文道结合”的原则.载道的“文”应是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方能明白其中的“道”.文本的魅力在于其表面现象之下“必有”某种深层意义,这种深层意义甚至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话语源泉.所以文本解读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拓展链接,唯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赋予经典不竭的生命力.教师要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的动人心弦之所在,“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在新课改下,一些语文老师一味强调人文、情感,而忽视语言训练,缺乏对文本深度解读.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是空泛飘忽的,是以丧失语文本质,降低学生语文能力为代价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回归语文,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落实语言教学.


重视语言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冲突.重视语言教学并不忽视语文课程的其他职责.重视语言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实验中学(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