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境界在于文化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2 浏览:7835

日前,笔者参加了《内蒙古教育》杂志、自治区内蒙古教研室在赤峰市主办的“教师博客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研讨会”,并于7月22日考察了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两所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文化氛围之浓厚、文化诠释之清晰、文化润泽之深透,让我不由得思考起教育品位的问题.我觉得,教育的台阶在于知识,而教育的境界则在于文化,也就是有文化的教育才能具备教育品位的属性,只停留在知识教育范畴或阶段的教育,将教育窄化为教学,甚至窄化为“教知识”,不能称之为有品位的教育,充其量是干瘪知识的养育,而不是丰满人生的充盈.时下,在教育的低台阶上疲惫徘徊反而津津乐道,简直就是多数学校的惨淡背影,此种情形,正是教育的无奈和苍白!那么,从所考察的这两所学校进行理性思考,究竟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内涵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

随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管理者越来越注重内涵发展,从而有关内涵发展的管理思路也越来越多起来,“内涵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时髦词汇,从上至下都在强调,也都将这个词汇写进管理思路之中.对于有些学校来说,确实从中悟出一些管理思路,尽管还有些模糊和零散,但毕竟能贴近一些.还有一些学校,对“内涵发展”这个概念根本没有真正领会,只觉得这个概念很新鲜,如果不提及这个概念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创新.其实,至于是否进行内涵发展,并不在于这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教育乃至学校管理者的思维,不提及“内涵发展”并不意味着不是内涵发展,总在提及的也未必就是内涵发展,关键是能否在管理上体现和渗透出文化价值,这就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只有躯壳的发展性管理口号,连厕所的标志牌都不如,最多是几个漂亮的大字.教育少不了传授知识,但也不能缺少文化.这个时代,将知识和文化相混淆的不乏其人,包括一些教育界人士,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文化.传统教育的文化色彩尚且浓厚,而今的现代教育却大大缺少了文化内涵和元素,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所到的喀喇沁旗锦山中学(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度和浓烈的文化氛围,校外高挂的由启功先生特为该校题写的“大师精神,书院气派”显赫醒目,八个大字定位了文化学校的发展方向;国学大师季羡林特为该校题写了“珍爱生命、崇尚智慧、守候道义、追求幸福”的校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特为该校题写了“领袖气质、书生意气、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这些都彰显了锦山中学的文化核心,并通过大师所题写的校名、校训和学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大师、亲近大师,不需说教,强调熏染,不仅给学生教授了知识,还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怀.这些都是文化型学校的体现,校园内外的所有文化元素,显现出大气、厚实、高远、气派的蕴力,让人震撼,让人润养.

二、区域效应的形成在于人文底蕴

地域文化能够影响地域上民众的思维,特别是地域上的人文底蕴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了文化之根,教育的发展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根植了.在人文贫瘠和文化荒芜的地域,人们掌握知识可能更为重要一些,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地域而今已经不多有了.而人文底蕴深厚的地域,能够造就一批亲近书籍、研说古今、爱好自身、通达远近、亲和至善的民众,肩负传承、传播、演绎、延续的道义.与此不可分割的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都由此而衍生,并都由这些人来承载.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说,一个地域文明的延续,是以文化为标志的,从而出现有标志性的事和物和更有标志性的人.从喀喇沁这个地域上说,喀喇沁末代亲王贡桑诺尔布就学识渊博、通达古今,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曾在王爷府内举办崇正学堂,对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世民众影响很大.而今,坚守并有造诣的教育界人士就有一批,诸如巴易尘、杨士虎、申国君等,他们是局长或校长,都有专著出版,并都是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育管理者.也正是由他们带动和影响着一大批教育人士,潜心研修、专注学问,形成一种“区域效应”,有较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他们的作为,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十分宝贵的人文资源,还是当今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从中可以进行理性思考,这个地域的人文底蕴是有史俱来的吗?有人看到这些,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的抱怨可能会有,但是对于其他地区来讲,填补空白的举动或举措是不是应该出现呢?特别是在当今教育变革相对较快的时代,大大小小的教育管理人士能否充实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呢?小区域、小气候也能出现一定的效应,关键是心中是否能够坚守一份道义.

三、品牌效应的出现在于人文植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多数学校来说,既无“山”,也无“水”,所以都在喟叹“不名”、“不灵”.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很多事物都有“人老珠黄”、“时过境迁”之时,辉煌一时、昙花一现的现象并不少见,反过来却总有“杀出黑马”和“异军突起”的情形.因此,“山水”不足的学校切不要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做痛苦状.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多理念和方法可以借鉴,“借船出海”和“借鸡生蛋”不失为教育发展的良策之一.但是,借用这种发展方式也要注意一点,那就是绝不能拉大旗作虎皮,更不能狐检测虎威,仗势欺人就更要不得了.其实,在当下也应该借鉴铁人王进喜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志,所谓的“条件”不一定是自身的,也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途径主动获取的.借助外力而发力是一种好方式,而不能什么事都要“自力更生”.借助外力要注意一点,要及时将外力转化为内力,总是靠救济、吃等食也会被饿死的.

锦山中学的教育质量可谓是上乘的,但他们仍然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除了请大师级的人物题写校名、校训、培养目标之外,还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和名人来校讲学,并与师生互动,让专家和名人的学识、风范、气度、表现熏染师生,把这些作为校外资源加以利用.另外,还经常邀请市旗两级教研部门前来把脉和研讨,增加了互动,从不同方面获取资源和信息,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经常外派教师到全国名校学习.他们内外通联、视野开阔,效果很好.赤峰建筑工程学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也是通过外力影响支撑办学,以启功先生题写的“学致广大,技致精微”为校训;以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为专业导师;以红学家冯其庸为文化导师;以著名画家韩美林为艺术导师.实现导师引领,文化立校,使在夹缝中发展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勃勃生机,并有广阔前景.目前,该校正在申报国家计划内的高等专科学校,等待审批.以上两所学校的办学可谓出现了品牌效应,但这种品牌效应不是单单靠自己的死打硬拼取得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植入了高端的人文因素,让高端的人文因素与学校管理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衍生出了更为可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促使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效益逐步增强,教育品位逐渐凸显. 四、教育品位的提升在于文化引领

多年来一直在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好校长”怎么才算好呢?对于“好校长”的评判,光从前瞻意识强、管理理念新、事业心强、责任感强等方面来进行,就显得十分模糊了.而人文情怀、书生意气、学者风范、高端意识、国际视野等要素应该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好校长”的新元素了.因为这些,直接涉及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的素养、意识和情怀,更涉及教育品位的出现、派生和延展.小到一所学校,大到教育部门,大抵都应如此,即所谓的“教育家办学”.那么,一所好学校当然也就会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更会有若干名专家型的教师, (下转37页)(上接30页)而这支优秀团队的领军人物必然是校长.有了好校长,必然会造就一支优秀教师团队.我个人理解,一名好校长并不完全在于如何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而更重要的在于管理思维和管理思想.反过来说,管理思想苍白、没有独到见解的校长,绝不会成为一名好校长.即便如何爱岗敬业,充其量是学校的守护者,甚至是个“管家”、“工头”,而不可能成为教育的发展者.“管理”不单单是“管事”,而是靠管理者的思想有条理地打理所有事物.所以,管理者千万不能变成“事儿妈”或“事儿爹”.现任赤峰市建筑工程学校校长的巴易尘,是锦山中学的前任校长,我只是在这次会议过程中见过.通过会议考察,我感觉他是一名靠思想来管理学校的校长.他靠“走出去,开阔视野;请进来,改变思路”的方式培养师资,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脊梁做人,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构建以“生存、生活、生命”为主题的尊严人生教育体系.可以说,锦山中学就是在巴易尘校长任职期间出现效益的.他现在到职业中专任职,仍以高远的视野和宽厚的人文情怀践行自己的管理思想,从而出现又一个有教育品位的学校.该校的几名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亲自拜肖川教授为师,主动向大家学习.我感觉,巴易尘校长所在的学校“内引视野宽,外联范围广,上挂层次高”,这样就给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从这个角度说,巴易尘校长走近了很多名人,也请进了一些名人,对于当地来说,他自己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名人.可见,在教育界,名人领衔也会出现非同寻常的效果,能够真正铸就和提升教育的品位.


会议期间,我和喀喇沁旗的教育同仁交流时说,“深根基、博情怀、宽视野、大智慧”应该是喀喇沁教育的体现.时下,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教育,有时甚至高招频出、怪招常现,品味一下多是一些没有文化、没有品位的做法.聪明型的教育是技巧的教育,智慧型的教育才是文化的教育.其实,教育不全是教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润泽,静养式润泽才是教育品位的本质所在.

相关论文范文